安阳有座修定寺塔

中国的古塔数以千计,或巍峨入云,或精巧秀美;或满载历史风云,或振兴地方文化,皆各具特色。不过,就外观装饰华贵而言,河南安阳的修定寺塔当算其一,所以这座塔也号称“天下第一古塔”。
那一年, 我在河南鹤壁参与石(家庄)武(汉)客运专线铁路的施工。闲暇之时,去附近的安阳会友,并和朋友驱车西行,去观赏红旗渠。
出市区,西行三十余公里,眼前一座山。朋友说,那是清凉山,山上有九道沟,九条溪,自古就有“九龙戏清泉”的传说。朋友还说,南麓山坡上还有一座古塔,据说是全国最漂亮的塔。他这一说,顿时挑起我的兴趣,既然是顺路,自然应前去一饱眼福!
在一处路口,果然见到一幅广告,上面赫然写着“中国第一华塔”。敢有如此口气,定有天大的底涵。便催着朋友加快车速,我要去看看,这座“天下第一华塔”到底是咋个模样。
再行,就见到一座方形尖顶,外观毫不出彩也毫不不雄伟的建筑。朋友说,这就是修定寺塔。我的天!这座塔就是一层,四面攒尖的顶上,立着一个高高的塔刹,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普通的农舍,一顶轿子。这也能叫塔?如此一座建筑,能不能称为塔,都很难说,就这居然也敢号称“天下第一”,莫不又是地方为了招徕游客的哗众取宠之言?
我疑惑地向古塔走去,突然发现,古塔的外墙似有与众不同,墙面上好像贴满了带有花纹的红砖。再向前,到塔前,当我清楚地看到塔身上那一块块精美的花砖,竟令我突发一种从未有过的出自心底的震惊。眼前的,哪里是一座位居偏僻山野的荒塔,分明就是一件震撼人心的艺术精品,一件罕见的国之瑰宝!
我很有些激动地围着塔身转了几圈,然后又逐一细细赏看起塔身上那一方方花砖。在高9.16米,宽8.3米塔身表面,一块接一块,密密地镶嵌着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状的浮雕砖,据说有3775块。塔身表面,无一露白,无一素面,就连四隅也饰有马蹄形团花角柱和滚龙攀缘副柱。这一方方雕砖上,有头梳圆髻、身穿袍服的信士;有面部丰腴、足蹬云履的侍女;有凌空飘飞、轻歌漫舞的仙女;有胸扎兜肚的童子,有英武雄壮顶盔贯甲的武士;有头戴尖帽、穿着紧身长衫的胡人,无一不生动逼真,无一不精美细腻,无一不栩栩如生。就连面南的门楣上,也雕满了繁杂瑰丽的花卉彩幔。腾云驾雾的青龙,蓄势跃起的猛虎,无不华美大气,繁复密致,丝毫不比北京故宫的九龙壁逊色。
塔身四隅饰有马蹄形团花角柱和滚龙攀缘副柱
修定寺塔原名“三生宝塔”,初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间,后又于唐朝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到贞元十年(794年)之间重建,故名“唐塔”。
修定寺塔的造型颇为罕见,为单层方形舍利塔,因塔身表面遍涂一层土红色,所以又称“红塔”。看说明,修定寺塔的塔身表面由119种不同图案和造型的雕砖嵌砌而成,砖雕图案有76种。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美轮美奂”。
修定寺塔的塔型与山东济南的四门塔很是相似。然而,四门塔塔身素面无华,而修定寺塔的塔身却满是辉煌!如此奢华的外饰,在全国上千座古塔中,尚属孤例。
修定寺的塔身为方形,通高20米。其中,塔身高9.3米,塔身宽8.3米。塔是空心结构,三面实壁,南面开有拱券门。塔身基部为束腰须弥座,南侧有四个小券洞,里面各供有一位神祇。
塔身砖雕实在精美,我忍不住再次细看。发现,修定寺塔的雕砖嵌砌工艺也十分高超,每块砖的背面都有预制的榫卯,在镶砌时,与塔身内壁砖层紧密套合,衔接牢固,不留缝隙。故而除了人为破坏,一般不会自行脱落
当地人说,抗战之初,为古塔不被日军毁坏,人们就用石灰加麦秸将塔身遍涂封糊。不料时间一久,人们也就逐渐忘记了古塔的原本模样。直到1973年,中央美术学院王式廓教授前来考察,他在白灰涂抹的塔身墙体局部剥落处,依稀看到了一角精美的雕砖纹饰,就将此事报告给相关部门。当政府组织力量剥开墙皮,看到了鬼斧神工般的精美砖饰,无不惊讶万分,我们的先人是用何等高妙的审美理念和超群的雕塑技巧,造就了这座绝世精品。
当然,这些国宝级的砖雕,也经历了千年的沧桑风雨,也曾遭受到不少人为的破坏。由于清代末年在安阳一带发现了大批“龙骨”,并在龙骨上发现很多“蝌蚪文”,这就是甲骨文,随即引起无数人的关注。一些不法之徒也就在这一带四处搜寻,致使修定寺塔也遭到盗劫,造成至今还有24块流落海外。
据说,如今美国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就收藏有数块修定寺塔的塔砖。该博物馆对这些塔砖的说明是:修定寺建于六世纪早期,576年毁于灭佛运动,隋代重建。古塔形如一个由四根立柱支起的中亚风格的帐篷,在佛教主题的内容里含有伊斯兰主体的装饰。壁砖边缘的编织带状花纹,具有异域风格,很可能是中亚的穆斯林信徒所建。
且不管是谁所建,至少,它是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它是和无数勤劳朴实的中国人生活在一起。
日已当顶,我仍舍不得离开。在朋友的再三促促下,我恋恋不舍地围着塔身,又慢慢转看了几圈。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古塔周围群山环绕,树木葱笼,溪水潺潺。三三两两的游客,有的前来,有的离去。
清凉山,我今后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