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历史的赤峰大明塔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出现过一个叫契丹的北方民族。
许多人都认为,契丹人是外来的少数民族。其实,契丹人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契丹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北魏时期(554年)的《魏书》。当时的契丹是从鲜卑部落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小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内蒙三省相邻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到唐朝末期,契丹从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成为北方草原的一代霸主。之后,在契丹杰出的领袖耶律阿保机(872—926年)的带领下,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国(907年—1125年)。
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其后,又于916年立年号“契丹”,定都上京(今内蒙赤峰巴林左旗)。到了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攻占汴京,并在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迁都到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市宁城县)。
辽国全盛时,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河流域,西到阿尔泰山,南到今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县、涿州、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王朝南北对峙。
辽国鼎盛之时,曾设“五都”,上京为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但其中,只有上京和开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
辽国有自己的文字,叫契丹文,但文人大多用汉语写作,其文学艺术也有不可小觑的成就;辽国的宗教以佛教和萨满教为主,其佛教雕塑作品尤为突出,美妙绝伦,栩栩如生;辽国的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其结果以密檐式塔为主。至今,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还留存大量建筑精美,工艺精湛的佛塔和寺院,其中,山西灵丘的觉山寺塔、北京天宁寺塔、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都是是辽代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
东魏时期的佛像
辽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辽国的医术久负盛名,《脉诀》、《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中;辽国还掌握了用香药、盐、矾等保存尸体长久不腐的技能。
令人不解的是,伴随着辽国的灭亡,这个曾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契丹国很快就消失得无踪无影。这个曾经创造了众多文明的民族到哪里去了呢?
史学界认为,契丹人都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去了。辽亡以后,部分契丹人西迁伊朗,大部分契丹人留在东北地区,与女真、高丽和蒙古族融合,但还是保留着契丹族的风俗习惯。
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到现今伊朗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一个起儿漫王朝。后来,这部分契丹人完全融入伊斯兰。
还有学者认为,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的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达斡尔族的狩猎、捕鹰、驯鹰、捕鱼方式与契丹基本相同;达斡尔族“同姓为友,异姓可婚”的婚俗,与契丹族“同姓不婚”的习俗也相同;达斡尔族祭祀的方式也与契丹相同;达斡尔族一直盛行火葬和风葬,和契丹人“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相同;而且,他们都同属阿尔泰蒙古语系,两族都信奉萨满教,都崇尚黑色,崇拜太阳,都行跪拜礼等。
辽亡时,也有部分契丹人南迁到云南省,其中以居住在施甸县(今大理市西南50公里)的为多。
在河北省承德市和内蒙赤峰市之间,有个宁城县。在宁城县大明镇达南面,有条老哈河,这里,就曾是辽国中京城所在地。如今,这里还有座辽中京博物馆。
在辽中京博物馆周边,耸立着大明塔、小塔和半截塔三座辽塔。其中,大明塔和小塔就在辽中京博物馆内,半截塔在附近的田野之上。这三座辽塔,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云沧桑之中,斜阳西下,绚丽的阳光映照在古朴的辽塔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大明塔,俗称大塔,是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为十三层密檐八角实心砖塔。千余年前,辽圣宗耶律隆绪路过这里,见到这里霞光璀璨,一派瑞气,便决定在此建中京城。辽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竣工的中京城,布局仿照北宋都城汴梁,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内外两城呈“回”字形。同时,在城内修建了这座巍峨的大明塔。
大明塔高80.22米,塔座高16.2米,为须弥座式,底层5.5米以下部分周围用素砖平砌。塔座直径36米,周长112米。从高度来看,大明塔略低于山西汾阳文峰塔(84.97米)和定州的料敌塔(84.2米),是中国第三高古塔,但从塔的体量来看,却是中国古塔之最。
走近大明塔,顿时就感到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置身于塔下,抬首仰望,高耸的塔刹仿佛和白云蓝天融为一体,令人震撼。
大明塔下部塔身有8个立面,每面转角处,都有塔形角柱,角柱间的每个面都有高大的佛龛,龛内各有一尊跌迦坐佛。佛像庄严肃穆,尤其是正南面的观音像,体型丰满,姿态庄重,佛龛上部雕饰有两尊飞天。飞天手持荷花,脚踏浮云,翩翩飞舞。佛像的两侧,或立着两尊胁侍,或两尊力士,皆神态生动,形象逼真,姿势迥异。东、南、西、北的佛像两侧,为女性胁侍,个个颔首妩媚,雕技细腻,线条流畅;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佛像的两侧皆为男性武士,则怒目立眉,张口叱鼻,肌腱突起,手握法器,英武超人。
第一层塔檐距地面约11米,二层以上为密檐。塔顶基部高7.16米,塔刹高2.88米。
由于大明塔的高耸入云,由于大明塔的历史悠久,大明塔也成为当地人们膜拜的主体。据说,每逢节日,数百上千名当地人都会来到塔下,皆以额头轻触塔身,默默祈祷。祈祷风调雨顺,祈祷岁月平安,祈祷幸福永存。
这座年逾千载的古塔,也曾遭受到了多次人为和自然的破坏。1122年,金军攻陷中京,全城被毁。其后,在明代,辞呈再次毁于战乱。期间,中京古城还先后遭受到元代和1976年唐山地震,塔顶倾斜,部件脱落,但塔身依旧雄浑凝重,巍峨矗立。
在大明塔南侧,还耸立着一座规模略小些的佛塔,人们早已忘记了塔的原名,之时称它为“小塔”。小塔也为砖砌十三级密檐式实心塔,高24米,平面呈八角形,底座边长3.3米,始建于1163年。
在小塔西侧,还有一座仅剩半截塔身的辽塔,塔座已残破不堪,坐落在5米高的土台上。残塔高14米,平面为八角形实心砖塔,塔身直径约12米,塔身东、西、南、北四面有皆佛龛,但佛龛中的佛像已遗失。从残存的碑文中得知,半截塔建于辽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推测这座塔于1290年元代地震时倒塌。1984年,国家曾对残塔进行了加固修葺。
千年的风云已然逝去,辽中京的历史辉煌也早已湮灭,只有巍巍古塔,成为历史的见证。失去了城墙垛堞与楼阙的陪衬,三座辽塔显得有些孤独,却仍无言地向人们讲述着千年辽中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