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字特点是安静,看不出多用力
(2021-10-20 15:20:04)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浅山评论家群
悠悠
阅读这一篇,我想到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想到了他站在一尊即将完成的塑像前,仔细端详着,然后走上前去,用手中的泥巴小心翼翼的这里抹一把,那里填一点儿,再走远了端详……
还记得他的一句话:“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生命。”
曹老师就像那位雕塑大师,对老杨这尊已树立在读者面前的“雕像”,还在进行不断的完善,目的就是要使他笔下的老杨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看似木讷的老杨,极有素养,适时的“敬礼”既显示了他的谦逊,更表现了他的礼貌。在他的骨子里,其实始终是很守规矩,很懂事理,且心有暖阳……因此受到大家一致赞赏,从老师到同学的掌声便说明这一点!
另外,饭盒里那些饭粒,又说明他的心思细腻,重满生活智慧。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向同学“学习”欧洲文学史,还有那几页卷纸如何链接,能让老师看起来方便,自己保存也完整。这与他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有关,的确与众不同。这可能也就是曹老师用一个系列写老杨的原因吧!
从整个系列看,开始的老杨并不是多出彩,而是通过一件件看似并不起眼的小事,或者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一点点像电影镜头一样将他从远处慢慢拉近,让读者对他的印象逐渐加深,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最后印象深刻。
我突然想到最近读到的有关写作技巧的文章,说到写作时“用力”的问题。曹老师的文字最大特点是安静,看不出多用力,但总能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这不是夸张,是我个人的感觉!对与我很有启示意义!
小馋兔
王克江
陈玉亭
胡英兰
同时他的生活阅历丰富,在没有浆糊的情况下用大米饭粒粘贴书本,是多好的办法呀,引起大家的效仿。我深信老杨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是个强者。
晓莉
小马扎
攻读欧洲文学史好啊!没想到曹老师年轻时头脑就好使,给自己这一生谋划一大本钱,叫人太羡慕了
事实证明,动脑的活得更加精彩!
和平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金秋往事知多少系列——
·砌炉子烧炕
·大箱子小箱子还是小箱子
·零星战斗和小铺老杨
·美丽的姑娘千千万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显而易见的麻烦
·七荤八素和貌似废寝忘食的时候
·另类的老杨
·心里住着一个人
·再也忘不掉的酒香
·人活着,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心愿
·路遇高冷
·大腿内侧
·老杨的大米饭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