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星云》·述而篇第七·第七章
(2020-03-06 11:08:29)
标签:
束脩诲人不倦 |
分类: 论语星云 |
传道之要,在诲人不倦也。故七章、八章、九章、十章,论诲人不倦也。七章论所当教诲之人,及教育原则。对当诲之人有教无类、诲之不倦也。八章论诲人之方,在启发之,渐成之。九章论诲人之方,言传还需身教。十章论诲人之方,在因材施教,见几而作。
(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七章,论对当教诲之人有教无类、诲之不倦。传道之要领,在诲人不倦也。所当诲者何人也?愿以礼求学之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故必‘自行束脩以上’也。凡以礼求学者,‘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也,诲之不倦也。
直释:孔子说:“从实行束脩(礼)以上(的学子),我从没有不教诲的啊。”
意释:从实行备着最起码的束脩的拜师礼以上的学子,我从没有不教诲的啊。
自:《汉典》:[〈介词〉,由,从。《广雅》:自,从也。《易经》:自天佑之。]这里的自,不是自己的意思。‘自…以上’:从…以上。
行:动词,实行,施行。
脩:《汉典》:[脩,xi。〈名〉。形声。从肉,攸(yu)声。本义:干肉。同本义(加姜桂等香料,捶制而成)。《说文》:脩,脯也。《周礼·掌客》:三问皆脩。《仪礼·有司彻》:取糗与腶脩。《礼记·昏义》:枣栗段脩。《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周礼·天官》: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
束:古人以肉脯(或称肉干)十条扎成一束。
束脩:《汉典》:“古人以肉脯十条扎成一束,作为拜见老师最起码的礼物。”在本章中,束脩取此义。但在本章中,束脩不仅指实物,而是以礼物为象征,更重要的是指礼即拜师礼。‘行束脩’就是:实行备着最起码的束脩的拜师礼。
刘宝楠《论语正义》:【“束脩”爲摯禮。(本章取此说。)……
(刘子另作一说:)李賢《後漢延篤傳》注:“束脩謂束帶脩飾,鄭注《論語》曰:‘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李引鄭注,所以廣異義。人年十六爲成人,十五以上可以行摯見師,故舉其所行之摯以表其年。若然,則十五以下未能行摯,故《曲禮》云:“童子委摯而退。”“委摯”者,委於地也。《後漢伏湛傳》:“杜詩薦湛曰:‘湛自行束脩,訖無毀玷。’”《隸釋謁者景君墓表》:“惟君束脩仁知。”《幽州剌史朱龜碑》:“仁義成於束脩,孝弟根其本性。”《隸續金恭碑》:“束脩聰。”皆以“束脩”表年,與鄭義同。】摯同贄,音质,古代初次拜見尊長所送的禮物。拜师时,所备之贄即‘束脩’,‘舉其所行之摯以表其年’,‘行束脩’礼之男子年龄在十五岁以上。因此,束脩,指年龄十五岁以上。本章的束脩可兼取此意。
如果本章束脩单取表年之意,那么,‘行’字难取义。应该说:“自束脩以上”,不当有个‘行’字。‘行’字后当与‘礼’搭配。又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可见孔子收徒虽有一般的年龄要求,但也可以变通。而且由刘子正义可见,仍然要‘行贄見師’,也就是仍然要带着礼物行拜师礼,‘舉其所行之摯以表其年’,也就是用他所拜师的礼物来表示他的年龄。由此可知,本章的束脩当取‘一束肉脯,引申为拜师礼’之义。
束修:修:《汉典》:[〈动〉。形声。从彡(shn),攸(y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同本义,《说文》:修,饰也。]另外,修还有修养、修行意。参考百度百科,这样,束修就有两种注解:1.束带修饰,2.约束修养。
‘束脩’既然是拜师礼,拜师意味着随师修行,故‘脩’可引申为‘修’,而‘束脩’可引申为‘束修’即约束修养的意思。但在本章中,束脩指拜师礼,不可直接表述为引申义。虽然‘脩’字可通假‘修’字,但由于在本章中此通假会造成岐义,因此在本章中,应为‘束脩’而不是‘束修’。
‘自行束脩以上’断句应为‘自/行束脩/以上’。与此类似的句型如《周礼·秋官司寇·司民》:“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或断句为‘自行/束脩/以上’,不当。
以上:朱子朱熹云:“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指这束脩即“一束肉脯”在当时算是最微薄的、最起码的拜师礼了。《朱子语类》说到本章云:“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庶民子弟只要肯准备,一般是可以交得起束脩礼的。对于贵族子弟,依其身份地位,拜师礼自然不会如此寒碜,因此会主动地交较值钱的礼物如羔雁等。‘束脩以上’,指‘束脩’礼以及比这更贵重的礼物。
未尝:不曾。这里释为:从没有。诲:教诲,教导。详细如第二章所述。
孔子为什么注重束脩之礼呢?其一:孔子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贵贱,因为束脩只是微薄的礼物;孔子注重的是拜师典礼。弟子要拜师,总要有拜师典礼。所谓的拜师典礼,大致是先向老师行跪拜礼,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拜师典礼,过程要庄重,学子要诚敬。拜师典礼,过程庄重肃穆,体现师道尊严,可使学子树立庄重的求学之心,此谓‘志于学’。‘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若拜师典礼不庄重则无威仪,不能使学子求学之心庄重,则其学不坚固可知,非传道之所寄也。拜师典礼,学子要诚敬。学子行拜师礼,当发乎诚心行乎礼敬。‘主忠信’,学子不诚心,则不尽心竭力于仁道、不坚信能成圣贤,是以不能时时向善无二志,不能处处改过不迟疑,不得成贤作圣,非传道之所望也。‘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学子不礼敬,则不能谦虚好学、悦受教导,不能传承、成就大道,非传道之所望也。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草,儒学虽大无诲不学之人。其二:弟子拜师,送上贽礼‘束脩’是应该的,体现尊师重道;但是礼物过重、过薄,都有失中道。贽礼过于轻薄,或者干脆不用备礼,则学子易产生不重视之心。贽礼过于厚重,则一般庶民学子有心无力、望而却步。这束脩即“一束肉脯”在当时算是最起码的拜师礼了;但古时生产率低下,准备肉类食物也不是很容易。因此,束脩之礼,既广开门路,使庶民学子有求学之阶,又不失庄重,使学子能诚敬求学。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体现了中道原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开门收徒授业,主要但为传道也。传道之要领,在诲人不倦也。所当诲者何人也?愿以礼求学之人,也就是行束脩礼之学子也。孔子注重束脩之礼,就是明确传道所当教诲之人也。那么,对于没有拜师的人,前来请教,是否要教导他呢?要的。如[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但这种教导,只是点拨式的指导,主要是解惑,并非传道授业之方,即不是本章的‘未尝无诲焉’,只能说种下将来传道之可能性而已。
什么是未尝无诲焉?诲者,教诲也;教之以道而使其明晓也,传道之要领也。欲传道之师者,当垂示道统,系统传授,言传身教,使学子长时熏习,知行合一,而后可传道也。因此,只有依礼拜师、随侍在侧的学子,长时学习受教,才是传道所当教诲之人。那些临时求教者,孔子或许也会给与随机指点,但并非传道所望。至于不肯求学者,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圣学虽广难诲不学之人,如之奈何?《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学子求学要有诚敬之心;《礼记》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学子求学要有庄重之心;故必‘自行束脩以上’之学子,即以礼求学者,方得传道‘未尝无诲焉’。
凡以礼求学者,‘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也,诲之不倦也。孔子以当时最起码的束脩礼,广开庶民子弟进德修业之门,使教育不仅是贵族的专利,而且走入民间私学,将许多贫寒子弟培养成君子,这就是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凡以礼求学者,不厌烦人多,无论身份类别,从没有不教诲的,这就是圣人‘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有教无类’,不是‘无类有教’,必知所先后也。有教无类:有教者,行束脩礼入门之学子,必有以教诲之也,先也;无类者,不分贫富贵贱而一视同仁,惟因其材质而施教而已,后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无类有教者,非中庸之道也。无类:不分贫富贵贱固然没错,然而若不分男女,不分入不入门,则误矣。在当时,孔子未曾收女弟子,盖因当时社会客观条件不许可也(辨析在后)。男女有别,礼之基础,不分男女,不遵循当时社会礼制、习俗,而欲泛滥施教,非但不能立教,并为世人所弃,则有以害教、难以传道矣。行束脩礼入门,关乎师道尊严,关乎私学师业兴衰,不分入不入门而泛滥施教,非惟师道尊严难守,更重在师者生计无着,私学师业必衰,如此则私学教育无以为继而使文化衰微矣,难以传道也,其过大矣。孔子名动诸侯,又素有从政,即便不收束脩,也未必有生计之忧;然而,不管当时还是后世,多数师者不能有孔子这般良好境况,假如生计无着,则师业无以持续矣。故孔子垂范于当时,计利于万世,立师道之常法也;文明因之传承,大道有以传述矣。“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当教诲之人有教无类、诲之不倦,传道之要也,合中庸之道也。圣人允执厥中,师道兴焉,诸生育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垂宪万世。
辨析:查阅典籍,孔子未收女弟子。原因大致有四:1.春秋时代,女人不允许进入政界,这是当时的社会共识。而孔子办学目的之一主要是为社会输送行政人才,因此,不收女弟子。周代以后妇女合法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被剥夺了。在春秋时期,部分贵族妇女虽然获得了参政的机会,但她们只是凭借特殊的身份,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男性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目的,而不是以独立的政治身份来从事政治活动的。周武王伐纣时于《尚书·牧誓》云:“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孔安国注云:“索,尽也。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意思是说,母鸡是不可以在早晨打鸣的。倘若母鸡在早晨打鸣,这一家子就完了。引申指后宫是不得干政的,如果后宫干政,这个国家就完了。如纣王的“惟妇言是用”被宣布为罪状。又如《谷梁传·禧公九年》中齐桓公的盟文:“毋使妇人与国事”。2.男女有别,礼也。《礼记·效特性》:“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男女有别,是礼制的基础。《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基于当时的礼制,孔子也不能收女弟子,家长也不会让女儿来求学。3.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持家之道。《周礼·天官冢宰·九嫔/女史》:“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这些并不是孔子设教的科目。4.那时候书(竹简)是奢侈品,搬书和看书都是力气活,没有普及教育,没有便捷的交通,学习或者要骑马佩剑翻山越岭,路上土匪横行兵荒马乱。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女性学习者并不大适合。综上所述,孔子未收女弟子。
女子不能象男子那样出外拜师求学,有没有不平等的成分呢?有。但这不是孔子岐视女性,而是时代的局限性。在当代,不利于女子求学的条件已经转化为有利的;在当代,女子和男子一样适于学习儒学,而且诸子百家中,最适合女子学的,也是儒学;在当代,若说女子不适合学儒,乃儒家之罪人也。
百度百科:【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送束脩投师的礼俗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本章便是证明。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略有修订。)
弟子要拜师,总要有拜师典礼。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晋书·慕容廆载记》、《唐摭言·两监》、《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中的“束脩”指的都是给老师送的见面礼。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我以为“十条腊肉”可能也不算薄礼。“肉食者鄙”的说法,以及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百度百科:【曹溪一滴:孔子广收门徒,闵子骞投师孔门。但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学费的束修(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闵子骞求学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崇尚节俭。闵子骞重视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名利。】此故事不知出自何典籍,亦无从考证真伪,姑且采用。由此看来,拜师礼是一定要的。但是不是一定要束脩礼物呢?一般条件下是这样的。对于有条件而不备好最起码的束脩礼物的,那么求学之心不诚敬,孺子不可教也。对于家贫以至于连束脩薄礼也备不齐的,只要心足诚敬,礼的具体形式包括礼物等,也是可变通的。
百度百科:【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私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古代官学数量少,主要招收贵族子弟,对文化的传播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承载传播文化上,私学比官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辨析:学费:古代学子上学要交学费。即使到了当今时代,主要是官学,学生也仍然要交学费。教师的工资,由政府财政统一拨款,看似与学生的学费无关,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学生学费上交国家财政,教师工资由财政拨款,收支两条线。有人说,现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了,这部分学费全免了。是的,这是国家的重大利民措施,特别是对寒门子弟。但是,高中,大学,学费上涨,弥补了这部分学费空缺;而且,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同样来自于人民纳的税;说到底,即使是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最终也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学生的学费又是由其家长支付的。教师付出教育劳动,当获得教育薪酬,薪酬来自于服务对象学生。这是教育之常理,古今中外无异。
《论语注疏》:【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曰:“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
[疏]“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正义曰:此章言己诲人不倦也。束脩,礼之薄者。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而来学者,则吾未曾不诲焉,皆教诲之也。注“孔曰”至“诲之”。正义曰:云“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者,案书传言束脩者多矣,皆谓十脡脯也。《檀弓》曰:“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少仪》曰:“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谷梁传》曰:“束脩之问不行竟中。”是知古者持束脩以为礼。然此是礼之薄者,其厚则有玉帛之属,故云“以上”以包之也。】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應者也。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物爲贄。贄至也。表己來至也。上則人君用玉。中則卿羔。大夫雁。士雉。下則庶人執鶩。工商執雞。其中或束脩壺酒一犬。悉不得無也。束脩最是贄之至輕者也。孔子言。人若能自施贄行束脩以上來見謁者。則我未嘗不教誨之。故江熙云。見其翹然向善思益也。古以贄見。脩脯也。孔注雖不云脩是脯。而意亦不得離脯也。】
《论语集注》:【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修,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张居正《论语直解》:【脩是脯,乃干肉也。十脡为一束。古人初相见,必执贽以为礼。一束之脩乃其至薄者。自行束脩以上,言随其厚薄之不同也。诲是教诲。孔子说:“无不善者,人之性;而无不欲其入于善者,吾之心。但人不知来学,吾固无往教之理。苟知求教,自行束脩以上之礼而来者,即是可与为学之人,吾则未尝不教诲之焉。”盖天生圣人,非徒使自圣而已,正欲其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而为时人之耳目也。所以圣人教人之心,倦倦无已如此。使其得君师之位,则必能大行其政教,使人人皆为君子而后已。惜乎不得其位,但能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也。】深得其旨。
刘宝楠《论语正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修以上,則皆教誨之。”)
正义曰:“修”與“脩”同,謂以脩爲摯,見其師也。《周官膳夫》:“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膴胖之事。”鄭注:“薄析曰脯,棰之而施薑桂曰鍜脩。”《釋名釋飲食》:“脯又曰脩。脩,縮也,乾燥而縮也。”《曲禮》云:“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鄭注:“屈中曰朐。”此弟子行束脩於其師,亦當如置脯脩之法,左朐右末執之。稱“束”者,《少儀疏》云:“束脩,十脡脯也。”以非一脡,故須束之。孔氏廣森《經學卮言》:“禮薦脯五職。凡作脯之法,皆以條肉中屈之,五職則爲朐者五,爲脡者十,故謂之束。”取其與束帛十端而五匹者同義。《北史儒林傳》:“馮偉門徒束脩一毫不受。”《隨書劉炫傳》:“後進質疑受業,不遠千里,然嗇於財,不行束脩者,未嘗有所教誨。”是“束脩”爲摯禮。(本章取此义。)
李賢《後漢延篤傳》注:“束脩謂束帶脩飾,鄭注《論語》曰:‘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李引鄭注,所以廣異義。人年十六爲成人,十五以上可以行摯見師,故舉其所行之摯以表其年。若然,則十五以下未能行摯,故《曲禮》云:“童子委摯而退。”“委摯”者,委於地也。《後漢伏湛傳》:“杜詩薦湛曰:‘湛自行束脩,訖無毀玷。’”《隸釋謁者景君墓表》:“惟君束脩仁知。”《幽州剌史朱龜碑》:“仁義成於束脩,孝弟根其本性。”《隸續金恭碑》:“束脩聰。”皆以“束脩”表年,與鄭義同。(本章可兼取此意。)
若《後漢和帝紀》“束修良吏”,《鄧后紀》“故能束修,不觸羅綱。”《鄭均傳》:“束修安貧,恭儉節整”,《馮衍傳》“圭潔其行,束修其心。”《劉般傳》:“束修至行”,《胡廣傳》:“使束修守善,有所勸仰”,《王龔傳》“束修勵節”,皆以約束修飾爲義。而其字與“脩”通用。(此注先秦所未有,乃汉代后起,故不取之。)後之儒者,移以解《論語》此文,且舉李賢“束帶修飾”之語,以爲鄭義亦然,是誣鄭矣。至闕黨童子,則使將命,互鄉童子,與其潔己,並是夫子教思之廣,雖未行束脩,亦誨之矣。
鄭注云:“誨,魯讀爲悔字,今從古。”包氏慎言《溫故錄》:“案《魯論》,則束修不謂脯脡。《易》曰‘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又曰‘震,無咎’者,存乎悔。聖人戒慎恐懼,省察維嚴,故時覺其有悔。自行束修以上,謂自知謹飭砥礪,而學日以漸進也。恐人以束修即可無悔,故言‘未嘗無悔’以曉之。”案:《魯論》義不著,包說但以意測。《易繋辭傳》“慢藏誨盜”,《釋文》引“虞”作“誨”,二字同音叚借,疑《魯論》義與《古論》同。叚“悔”字爲之。鄭以《古論》義明,故定從“誨”也。
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正義曰:注義不明。《書 秦誓 正義》引孔此注云:“束帶修飾”,當是此注脫文,其義即李賢所本。】
百度百科:【束修:1.束带修饰。指初入学或初为宦之时。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脩以来,为人臣不陷於不忠,为人子不陷於不孝。”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2.约束修养。《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劝仰。”三国魏曹操《谢袭费亭侯表》:“臣束脩无称,统御无绩。”《晋书·夏侯湛传》:“惟我兄弟姊妹,束脩慎行,用不辱於冠带。”】
《大戴礼记·保傅》:[孔子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汉书·贾谊传》:[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雪公讲要】:【孔子曰:有来求教者,自行束修之礼,或高于束修以上之礼者,吾未尝不教诲之也。
束修之解不一,皇疏申孔安国注,谓束修为十束脯,是贽礼之物之至轻者,以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应者也。后汉书延笃传注引郑玄论语注,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者也。其它诸注不必悉举。实则此两义可以并存。见师之礼固须贽物,然出以恭敬之心,亦未尝不可。人洁己以进,孔子即与其洁也。】
钱穆《论语新解》:【(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一解,脩是乾脯,十脡為束。古人相見,必執贄為禮,束脩乃贄之薄者。又一解,束脩謂束帶脩飾。古人年十五,可自束帶脩飾以見外傅。又曰:束脩,指束身脩行言。今從前一解。
本章謂只修薄禮來見,未嘗不教誨之。古者學術在官,事師必須宦學,入官乃能學藝。私家講學之風,自孔子開之。自行束脩,未嘗無誨,故雖貧如顏淵、原思,亦得及門受業。
【白話試譯】先生說:“從帶着十脡乾脯為禮來求見的起,吾從沒有不與以教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的学费问题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他说,凡是在这里缴了学费的,我没有不教。当然缴了学费要教!教育和买卖一样,尤其当前教育完全是商业行为。有一次在大学教书下了课,和一位著名的老经济学家在等交通车,天快下雨了,我叫计程车邀他一起坐回家。闲谈起现在的学校,对教书的人这样待遇,简直是商业行为。这位经济学家说我外行,他说商业行为是主顾至上,学生是主顾,我们也是主顾,学校根本没有把我们主顾照拂好,才不是商业行为呢!我问他那又是什么?他说是官僚作风。这是讲到现代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了,的确是商业行为。以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师生之间,如父子兄弟,负一辈子的责任。现在这个责任没有了,知识成了货品,与我们原来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不同。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检讨的。
现在再来说束修这个字。古代不说学费说束修,但束修又是什么呢?束就是用绳子捆拢来为一束,修同脩,就是腊肉。古代到老师那里求教,学生当然要贽敬。古代的贽从贝,贝即贝壳。我们的老祖宗汉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带,贝类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用贝当作货币流通。因此在古代凡是与财物有关的字,如宝,如财,都从“贝”。有人说,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两串贝壳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的幽默了。
以前的人,拿了贝壳去见长辈,表示敬意,称为贽敬,这是一种礼貌。但古人把这一节解释为:“孔子说,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这种说法,我始终怀疑,我认为“自行束修以上”这句话的重点要放在“自行”两个字上。如果真的是向孔子缴一捆腊肉,何必说自行,不说自行,就说自缴也可以。(句读之误读。)我想古人的解释有点问题,也许是我把孔子说得比较好一点。我的朋友和我说笑话,说我把孔子说得那么美,孔子不会想梦见周公,有一天我如梦见孔子,他一定会向我道谢。这真是笑话。
依我的看法,问题在自行两个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检点的意思,如果说束修是腊肉,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样大的地方来放,(不严谨,三千弟子并非一时所收,)还有孔子的学生中如颜回,连一个好一点的便当都没有,哪里来的腊肉送给老师?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据“颜家宝典”记载,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百度: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当时,他的父亲颜路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鲁卿大夫头衔。说当时颜回家贫而拿不出束脩礼,是不当的。至于后来穷居陋巷,已是颜回成年之后了。参考百科‘颜回’。
杨伯峻《论语译注》:[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注释】束修——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