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星云》•八佾篇第三·第十一章

(2016-09-07 22:21:16)
标签:

八佾篇第三

禘之说

分类: 论语星云

(十一)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十一章,论学礼当知其意义,而后能用之。

直释:有人问关于禘礼的说法。孔子说:“不知道呀。知道它的说法的人对于(治理)天下(的道理)呀,那就好像在这里让人看着它(那样清楚又明白)啊!”指着他的手掌。

示: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诸,‘之于’的合音字;斯,此也;示诸斯,示之于此,把它放在手掌上看。说,说法,指禘祭之礼的完整的内在意义。天下,这里是指治理天下的道理,正好与‘说’相呼应,不是指直接治理天下。

学礼,当观其伦理秩序之真意,还要推知它的完整的内在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地用礼啊。《中庸》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礼记·仲尼燕居》云:[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礼记·祭统》云:[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学礼当知其意义,而后能用之。禘礼乃天子、诸侯祭祀之大礼,知其说则知治国之理也,可以为国以礼矣。

《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又云:“祭者,教之本也已。”礼乐教化以祭礼为本。禘作为重大祭礼,用它可作代表。孔子言不知者,盖为鲁讳,又点拨或人于治国之理处探索,欲其自得之也。概括前人之说,禘之义有三,其用亦有三。

其一,审谛伦理秩序。《中庸》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祭统》云:“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shài,等差义)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中庸》云:“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白虎通·宗庙》云:“禘之为言禘也。序昭穆,禘父子也。”《祭统》云:“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禘礼,从神的角度合理化了政权的来源,又重在审谛宗法社会的宗族和政治伦理,规范了政治秩序。它的用处是,确立了政权的合理性、秩序性。而政治伦理有序而和,其国乃定。推而广之,君臣、上下、父子、长幼、夫妇等,社会伦理各得其条理次序然后能和谐。(注:鲁逆祀;臣为国讳故言不知,是礼也。古以君权神授祖传,今以民授民选。)

其二,修诚敬之德,养仁孝之心。《礼记·曲礼》云:“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祭统》云:“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中庸》云:“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白虎通•宗庙》云:“祭宗庙所以禘祫者何?尊人君,贵功德,广孝道也。位尊德盛,所及弥远。谓之禘祫何?禘之为言禘也,序昭穆,禘父子也。祫者,合也,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大祖也。”朱子曰:“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禘祭之礼,固须诚敬、庄重之至,又是仁孝、报恩之极。其用者,培养了君主的良好的德性——诚敬之德、仁孝之心,故能‘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教不能则劝’,‘使民敬忠以劝’,其国乃治。推而广之,祭礼培养了人民的仁孝之心,‘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民孝悌而不犯上作乱,其国乃平也。特别是培养了君主的仁孝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孝心仁爱天下人,这就是大孝啊!推而广之,‘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就是以孝治天下。当然也培养了人民的诚敬之美德,从而人们讲信修睦,社会和谐,国家太平。

其三,知天下大势。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后,方行禘礼。尔时九州之方物,毕贡于前,历代之灵爽,尽格于庙,可谓竖穷横遍,互幽彻明,浃上洽下,无一事一物,不罗列于现前一刹那际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示天下如指其掌’,‘无一事一物,不罗列于现前’。祭礼者,显天下之大势,可不重乎?其用也,视九洲之物产,察四方之民情,乱不下作;明君臣上下之序,观诸侯政治之得失,乱不上作。富民强国,政通人和,礼乐文明,天下乃平。

钱穆《论语新解》:[不知也:本章承上章来。(可见《论语》不是散乱的,而是有系统的,它的每篇都是一完整的系统。钱师未能一以贯之。)孔子不赞成鲁之禘礼,或人因此为问。孔子不欲深言,故诿曰不知。

示诸斯乎:一说:示,同视。又一说:示,当作寘,同置。斯指下文掌字。从前解,孔子既答或人曰不知,又云如有知其说者,其于天下事,将如看自己手掌般(不妥),一切易明。从后解,谓天下如置诸掌,如孟子谓:“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两解均可通,今姑从后解。(示诸斯:示之于此。《礼记•仲尼燕居》云:“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可知后解不对;前解欠妥。)

指其掌:此《论语》记者记孔子言时自指其掌。

本章亦孔子平日主张以礼治天下之意。盖报本追远之义,莫深于禘,此乃斟酌乎人心之同然而始有此礼。《左传》定公八年载,阳虎欲去三桓,乃顺祀先公而祈焉。可见文公之逆祀,其事悖于人心,鲁人不之服。故下距一百十五年,阳虎欲为乱,犹借此以收人心,并以彰三桓之非。盖鲁政主于三桓,鲁之失礼,即三桓之失政。昧于礼意者,亦可谓若文公之跻僖于闵,亦人子孝亲之心;而不知其大悖礼而可以召乱。《中庸》有言:“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可为此章之注脚。孔子毕生崇拜周公,实深有契乎周公制礼以治天下之深旨。盖礼治即仁治,即本乎人心以为治。礼本乎人心,又绾(贯通)神道、人伦而一之,其意深远,非人人所能知。故孔子答或人曰不知,不仅为鲁讳,亦实有所难言。(深得其理。)

又按:秦汉以下,多侈言以孝治天下,不知孝而违礼,亦将陷于不仁。不仁则不足以为孝。如宋之有濮议,明之有大礼议,此与孔子之不欲观于鲁之禘,皆脉络相承。今虽时异世易,古人之所争于礼者,今多不识其意旨之所在。纵曰考礼议礼,其事非尽人所能,然古人言礼之意,则终不可以不知。故于此两章,粗为阐述其大义。]说的好。

【雪公讲要】:[或人问孔子,禘祭之礼,其说何如。孔子先答曰不知。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或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说,谁即对于天下复杂之事,其如示之于此乎。「示诸斯」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字。斯字作此字讲。孔子说到「示诸斯」时,即以另一手,指其所伸的手掌。之于二字的「之」字即指天下事而言。「如示诸斯」即是犹如指示天下事于此手掌之中(‘示’之解释正确。)亦即是对于天下事了如指掌之意。「指其掌」是记者之言。

「子曰,不知也。」孔安国注:「答以不知者,为鲁讳。」刘氏正义说:「孔子讳,即逆祀之事。」皇侃疏:「臣为国讳恶,则是礼也。」]

藕益大师《论语点睛》【禅解】:[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后,方行禘礼。尔时九州之方物,毕贡于前,历代之灵爽,尽格于庙,可谓竖穷横遍,互幽彻明,浃上洽下,无一事一物,不罗列于现前一刹那际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谓此处无银三十两也。]

‘无名’补注:[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本性一体之说也。知神人一体,为万物报恩,其知禘及一切祭之说矣。若杀生以祭神,行私而求福,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此处无银三十两。藕益盖借以喻孔子不言之言也。]此乃禘礼及一切祭之说也,知其说则能用之矣。

正义曰:[此章言讳国恶之礼也。“或问禘之说”者,或人问孔子,祭之礼其说何如?”子曰: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知礼之说。答以不知者,为鲁讳。讳国恶,礼也。若其说之,当云“之礼,序昭穆”。时鲁跻僖公,乱昭穆,说之则彰国之恶,故但言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者,诸,於也;斯,此也。孔子既答或人以不知礼之说,若不更说,恐或人以为己实不知,无以明其讳国恶,且恐後世以为,祭之礼,圣人不知,而致废绝,更为或人言此也。言我知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中,其如指示於此掌中之物。言其易了也。“指其掌”者,此句弟子作《论语》时言也。当时孔子举一手伸掌,以一手指之,以示或人,曰:“其如示诸斯乎!”弟子等恐人不知示诸斯谓指示何等物,故著此一句,言是时夫子指其掌也]可见本章之精心编辑。

朱熹《论语集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示,与视同。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张居正讲评:[示,与看视的视字同。斯字,解做此字。掌,是手掌。或人见鲁国尝行禘祭之礼,而不知当初制礼之意,故以禘之说问于孔子。孔子以禘乃国家之重典,先王所以报本追远之意,其妙固未易言。况又是王者之大祭,鲁国因循而僭用之,其失又所当讳。这意思有难以显言者,故只答他说:“不知也。盖以禘之为祭,礼仪重大,意义深远,知之甚不易也。若有能知其说的,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识见自是广阔,精神自会运量,看得天下的道理,灿然都在目前,岂不如视诸斯之至易乎!”门人遂记说:“夫子所谓视诸斯者,乃自指其手掌而言,以其明白易见,就如看自家的手掌一般,初无难事也。”此可见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无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则明而治人,亦何难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不妥,学则能知之,习则能用之,圣贤可学而至矣,)如或人者,何足以语此,此孔子所以不轻告之也。(不妥,或欲其自得之也。)]

《四书辩疑》云:“今言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天下不难治。以公平论之,仅知禘之一说便能明尽事物之理,才知其说,未尝持守奉行,便能无不感格,皆无此理。况三代以来,以及于今,知禘之说盖不少也,未尝皆能平治天下如示手掌之易也。由此观之,则其所谓天下不难治者,盖无据之空言耳。”对朱熹的修正。故‘天下’不是指直接治理天下,而是指治理天下的道理。

《论语凿度》:[《中庸》:“明乎郊祀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视诸掌乎?”

《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褅之礼,所以仁昭穆也。”又曰:“明乎郊社之义,尝褅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以此观之,孔子之述郊褅大礼,其所指乃在君临天下之王者,其所重者在此二者——一曰鬼神,所以昭示王者之关乎天地也;曰昭穆,所以昭示人伦秩序之重、族源之渊远也。因而为治国之要义所在。这两章关于“禘”的言论,上一章关注的是具体的祭祀,其要点在于合不合乎规范。而此章则从君国政治的维度说禘,“禘”本身不仅是一套祭祀礼仪和规范,最为重要的是“禘”本身从族源问题转化为了君国政治的合法性问题,当然就与君王政治中君位的传承有关联,进而也表达了君国政治的原则和对于“天下”问题的原则。同时,对于“禘祭”者来说,要深刻理解到这一点,也就是理解了天下、君国问题与政治的治理问题,因而不仅仅是祭祀问题。从宗教的角度说,仪式不是行为艺术,而是虔敬的文饰,敬、信之所在。亦如下章“如在”之义也。]

《礼记·祭统》:[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

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尸酢夫人执柄,夫人授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祭之义大矣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