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南子》(六)

(2022-06-24 05:21:58)
分类: 读书笔记
对《淮南子》做一个总结。


《淮南子》(六)

《淮南子》(六)

《淮南子》(六)



上图是《淮南子》最后一卷,卷二十一《要略》的开头和结尾。在《要略》的首段,作者交代了《淮南子》兼顾的著作原则:既要追踪本源,以大道为根据,又要顾及世事,与俗世相沉浮。


《要略》是《淮南子》作者亲自撰写的“序言”。早期书籍的特点,是序言置于书末,《要略》亦是如此,排列在《淮南子》全书末尾。并且,《要略》自述“著二十篇”,只以正文二十篇为数,并未把《要略》本身计算在内。


下面我们网上找些资料,总结一下这部奇书。


《淮南子》与《吕氏春秋》有没有关系?从原著看,《淮南子》无一字提到《吕氏春秋》,这可能与汉初反秦气氛有关。但事实上,正是《吕氏春秋》给予《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响。两本书都是由上层贵族亲自主持,招揽众多学者集体写成的。成书的程序都是先拟定计划,次分头撰写,最后综合编纂。书的结构统一,篇目规整,理事相连,言辞精审。两书都是总结先秦各家学说,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能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论根据。所不同的是,《淮南子》成书之时,处于黄老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所以说《淮南子》是集黄老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当然这绝不妨碍它也融和摄取了道家之外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


汉初意(去)识形态论争的焦点是主张尊王攘夷的儒法家,与主张因循旧制、“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之争。从现代的观点看,前者主张帼家注义,后者主张自然放任,即自油注义。今人谈论汉初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常称叹称羡。然而,若不参照汉初及建元年间之大形势,汉初儒道两个学派这场大论争就不能真正被理解,还会以为其仅是一部学术著作。


中国对图书进行分类,是从汉代开始的。在《汉书·艺文志》中,图书首先被分为“六艺”“诸子”和“诗赋”等不同类别。“诸子”类的图书,又被分成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十个派别,《淮南子》就在“杂家”的类目之下。从此以后,所有史志都遵从《汉书·艺文志》的理解,一致地视《淮南子》为杂家。《淮南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多年里,就以杂家的名义流传着。


《淮南子》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著作,为什么历代的图书分类都认为它杂芜呢?考其缘由,大致有这样几条:


其一,《淮南子》的文风,是汉赋的铺排渲染,行文多用对偶句式,重叠着形形色色的华丽词藻,这些堆砌的词藻往往具有隐喻意味,因此词藻堆砌又成为意义叠压。阅读《淮南子》很容易获得一片绚烂的印象,同时也有被意义的光影所淹没的感觉,阅读时触目皆是嘉言,掩卷细想却难以理出一个完整的思路。《淮南子》的行文似乎不是在推进一个思路,而是在一个大致相近的意向上放纵想象和广纳众说。它的许多主题都是横说纵说,说了又说,最终把人说晕了,以至于需要静心重想,才能回到它的主题。《淮南子》的“繁言”,遮蔽了它的“要意”,可以说,《淮南子》的语言风格和言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淮南子》的杂芜风格。


其二,《淮南子》在思想上抱有太大的雄心,想在一部书里纳入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论说,正文二十篇,只要看一看这二十篇篇目名称所涉及的范围,就能看出它的论域有多么广泛。一部论域宽泛的书需要仔细安排思想的秩序,而《淮南子》恰好在这个方面非常薄弱。这样,它纳入的内容越多,给人的感觉就越乱,《淮南子》正是如此。作为思想材料,《淮南子》可谓一大宝藏,但是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淮南子》却逃不掉“杂家”的名声。


其三,《淮南子》的思想立场游移不定,困惑于道家的追求自由和儒家的维护秩序之间,这是导致《淮南子》杂芜的原因。


淮南王拥有大片的封土,他在管理自己的王国时,需要建立秩序,而儒家的仁义礼智等观念,是当时社会建立秩序的价值基础。但是,贵为封王的刘安在王权与皇权的冲突中又时时感到更大权力的制约和威胁,所以他有摆脱控制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这种需要使他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的自由传统格外心仪。站在庄子的思想传统上追求自由,《淮南子》认为儒家维护秩序的价值准则是自由的桎梏,所以每每称“仁义礼乐……以招好名声於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这样,《淮南子》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站在建立秩序的立场,《淮南子》赞扬儒家的仁义礼智;站在追求自由的立场,《淮南子》批评儒家的基本价值。《淮南子》时儒时道的论说立场,导致了两套不同价值立场的话语彼此否定,从而使整部书显出了混乱。


《淮南子》思想立场的不时转移,也使它在图书的归类上也发生了困难。说它是一部道家的典籍吧,它又有许多儒家立场的论述,甚至有站在儒家立场批评道家的篇章,例如《修务训》。说它是儒家的典籍吧,它又有那么多蔑视儒家的言辞,有一个从根本上否定儒家的理路。于是,它成了“杂家”。


它的“杂”,使它的深刻思想同时表现为深刻的理论矛盾。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大一桶正致至度最终确立。这个至度保持了两千多年,其间虽然有改朝换代的证权移手和各种正策的沿革迁变,但是大一桶正致至度的基本格局却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辛亥隔命取消帝制,才终结了这个至度,开始了供和的新时代。


大一桶正致至度的基本特点,是一切权力归朝廷,所以,它不允许朝廷之外有其他正致力量存在。汉初的封王是自己封地的全权主人,封国就是一个小号朝廷,封王在封国内收取赋税,任免官吏,甚至铸造钱币,拥有自己的年号,在《淮南子》里,就出现了“淮南元年”的纪年。封王作为朝廷之外的正致力量,从根本上否定和抗拒着大一桶正致至度,所以,建构中的大一桶正致至度必须消灭封王。


封王终于被消灭了,消灭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在与朝廷的战场对决中被消灭的,例如七王之乱。有的是被怀疑谋反而被诛杀或自杀的,例如两代淮南王。也有小的封国放弃正致权力,演变成食取租税的大地主,虽然保持着封王的名号,但已经不是汉初拥有实权的封王了。大一桶正致至度在消灭了封王之后,宣告了自己的胜利。


一个新至度的诞生,一定会有理论上的论证,汉代的宇宙构成论,就是大一桶正致至度的理论证明。这个理论有复杂的结构和论证方式,这里只是指出,它主旨是要说明,一切存在都存在于宇宙之中,没有外在于宇宙的存在。这与大一桶正致至度掌控一切笼罩一切的本性是息息相通的。


《淮南子》里也有一个宇宙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天文训》里有一个五方结构,《地形训》也有这样一个结构,《时则训》的四季,也因为需要配合五行五方,特别从夏季分出一个月称季夏。这个五行五方四季的结构系连一切:五音、五色、五味、五畜……等等,在《淮南子》中,凡是涉及分类或者秩序安排,都可以看到这个结构在起作用。


问题是,淮南王是大一桶正致至度的“他者”,他在这样的结构里没有位置,他只能消灭,无论是哪种消灭方式。因此,对于《淮南子》的作者而言,五方结构的宇宙尽管是一个“真实的”宇宙,却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宇宙。《淮南子》的五方宇宙很少系连道德伦理的含义,与同时代的另一个大思想家董仲舒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此。《淮南子》作者们的他者身份,使他们只能把“意义”寄托在“他处”。


于是,《淮南子》陷入了理论的困难:宇宙有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却没有意义;宇宙有一个生成过程,这个过程却消解了意义。这个理论困难隐喻了《淮南子》作者的生存困境:他们不在朝廷之内,除非他们成为朝廷的臣民;他们成为朝廷的臣民,就是自我消灭。于是,淮南王死了,他的宾客门人也死了,尽管他们获得了普遍同情,直到今天还有学者为他们辩诬,说他们没有谋反,死得冤枉。但是,在大一桶正致至度下,他们没有位置,在宇宙结构所隐喻的现实社会结构中,他们没有位置,他们是这个理论结构的“他者”,是大一桶正致至度必须排除的“他者”。于是,他们死了,一起死了。


中国思想在先秦表现为百家争鸣,到了汉初已经被太史公归纳为儒、法、名、墨、道、阴阳六家,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最终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基本格局,这个格局长期保持,直到佛教传入并发展成势,才改变成为三教鼎立的局面。思想综合对应着中国历史进程中大一桶至度的酝酿、成形和最终定型,是一个不短的过程,《淮南子》就问世于思想综合而尚未进至儒术独尊的时刻,问世于大一桶正致至度即将定型而尚未最后确立的时刻,所以,这部书把自由思想下进行选择的思想矛盾呈现得格外分明,把肯定“一天下”与宣扬“异风俗”的矛盾心态揭示得十分清楚,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思想和历史之进程在当时的样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样本。


我们中国人之所谓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一片被称为中国的土地上,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长了一副黄色的面孔,更是因为我们有一颗由我们的文化陶养出来的中国心。这颗心使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带上了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中国气质,这是来自文化陶养而养成的气质。中国文化是层垒地建构起来的,在若干千年的建构过程中,许多内容渐渐成为形式积淀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我们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势。因此,我们若想了解自己,就有必要进入历史,去解析那个历史的建构,并且在解析的过程中看清楚自己。我们如何成了我们自己?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使我们不断地需要回望历史以求解答,因此这种回望并不仅仅是出于眷恋,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是我们想认清自己的局限而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努力。无论如何,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淮南子》就是我们回望自己精神的历史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部典籍。


易经和淮南子这类书注重体悟,可以说千人千面,甚至同一人也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读一手文献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不容易受翻译文学先入为主地影响。第二,论证有说服力。最后再有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文字的载体功能,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同时无限地谦逊。


对了,淮南王刘安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鬼谷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