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分类: 读书笔记 |
这个不算传说中的那本书,很多人可能大略翻过,至少早有耳闻。鬼谷子此人,王氏,名诩,SOHO坐标——云梦山鬼谷,ID——鬼谷先生。纵横学派学科带头人,代表作《鬼谷子》是该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本小红书,其它小众一点的先秦流派,墨家有《墨子》《晏子》,名家有《公孙龙子》《尹文子》,也都比纵横家强。何况自唐以来,这本书的真实性一直受到怀疑(有鬼谷子这个人不存疑)。此书相对于《淮南子》《坛经》,不算难整,截图也就潦草两三张罢了。
开篇
文中一段
对这段的解读
壁站上讲鬼谷子的没啥特棒的视频,解读文本的讲的像白开水;现身说法的,像曾仕强那种,有点乱扯。也有搞的特玄乎的。总之,这本书算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著作吧,一种做人和用人的狡黠的智慧。君子读之,明机巧而不用,善哉。小人读之,则如虎添翼。我抄几段豆瓣上的评语: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本领之一就是察言观色。不清楚对方心里想什么,就无法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去,做事情当然就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要想把事情做好,就一定要在洞察人心、揣摩人意上多下工夫,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观天色”。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往往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往往可以通过对方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读懂对方的心意,从而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办起事情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切不可将《鬼谷子》直接简单地等同于厚黑学。《鬼谷子》的中心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揵第三。看完《鬼谷子》,才发觉我们平日的交际技巧和“潜规则”,其实鬼谷老先生早已说明清楚。人是有欲望的,而欲望往往是保藏不住,容易溢于言表。诚然,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那么我们要“利用”这种人性的缺点,为我所用。欲察人需言寡。你言多,对方就话少。通过对他人对外的言语,我们可以推测关于这个人的为人,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说话。
——按司马迁的说法,《鬼谷子》作为鬼谷子教徒授业的教材,培养出了苏秦、张仪等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虽然他们战国时纵横捭阖,荣极一时,但是在同一阶层竞争中他们并不是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一样会被出卖,会被别人的计策迫害,多数时候都能转危为安,直到最后有心无力,下场都很落魄。所以南怀瑾在向人推荐鬼谷子时对一个人的品质节操有很高的要求,战国时纵横术是诸子百家中最有成效的方法,但是如果不能够克制和把握,肆意滥为,早晚会损及起身,家破人亡。每一种方法都有他的局限性,道家至尚的本就是无为的思想,尽管现在对无为的解释天花乱坠,他的字面意思连小学生也可以理解的很清楚是什么意思,真通道到无为,谁还在意那么多成功失败的事情,鬼谷子的学说就可以只作为一种思想的艺术品去欣赏而不会去实践了。
——《鬼谷子》和《三十六计》都是讲谋略的,《三十六计》更多的是用具体的实例来命名计策,而《鬼谷子》更多的强调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基本要素以及每个人心中对于外界施加影响的最细微的变化,也就是说有道家的色彩在里面。所以说据说是鬼谷子学生的苏秦、张仪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混的很惨,老师教给他们的东西和实践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