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五)

分类: 读书笔记 |
卷十八《人间训》
这篇就像一部史,讲的都是历史故事,厉害得失。比如:
假道伐虢
三家分晋
西门豹治邺
就这段你说出自《论语》我都信,《论语》不是说颜回“敏于事而慎于言”吗?一个套路嘛。《淮南子》里,尤其是第十九篇《修务训》和第二十篇《泰族训》,明显坚持儒家立场,为什么,继续看。
第十九卷《修务训》
所谓修务,就是努力学习,积极应对人间的各种事务。《修务训》开篇,就评论起“无为”“有为”的问题,以神农、尧、舜、禹、汤皆是有为圣人,称言“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在具体描述了五圣的事迹之后,《修务训》指出,圣人肩负管理天下的大责任,要推行大道,振起穷困,甚至自为牺牲禳灾而谋福百姓,这样的夙兴夜寐,奔走四方,如何可能是“无为”的呢?所以,《修务训》的结论是:“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对无为进行了否定。
就《修务训》的这些内容来看,说它不赞成无为,甚至反对无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结论。但《修务训》自己却话锋一转,对何谓无为何谓有为进行了一番特别的说明,根据这个说明,“无为”是顺势而为,并不是“感而不应,攻而不动”;有为则是“用己而背自然”的胡乱作为,例如“以火燥井,以淮灌山”之类的荒谬举措,就“谓之有为”。因此,无为是正确的行为方式,而有为则是错误的。据此可以推论,《修务训》是肯定无为而反对有为的。
《修务训》既然开篇就批评“无为”,又该如何理解它关于“无为”“有为”的这一段说明呢?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淮南子》的作者构成来看。从整部《淮南子》来看,显然是道家立场更加强势,道家人物在压制儒家人物。所以处于劣势的儒家人物,不得不在话语上迁就道家,甚至只能用道家的话语来表达儒家的立场。《修务训》开篇批评“无为”,却对“无为”做了一个近乎荒谬的消极描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修务训》似乎陷入了混乱,而混乱发生的原因,显然是因为强势的道家已经把“无为”确定为“正治正确”,《修务训》不得不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把原本属于有为范畴的内容放置在无为的观念之下来加以肯定。于是,在《修务训》中才会有荒谬的无为、荒谬的有为、正确的无为三种方式,而正确的无为正好就是儒家的圣人们在其历史功绩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有作为。
第二十卷《泰族训》的开篇与结尾
《泰族训》以天论开篇,以赞美仁义终篇,最为典型。《泰族训》是《淮南子》正文的最后一篇,《泰族训》的儒家立场在本篇的开篇就表明了。我们当记得,《原道训》的开篇是“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是以“道”为基础来统领全篇。而《泰族训》则以“天设列星……”开篇,是以“天”为基础展开论说。这个差别并非偶然,而是与道家和儒家的基本理论预设相关。道家的基本思路是“道生天地”,“道”比“天”更根本。而儒家的基本思路是“天下有道”,“道”在“天”的笼罩之下,其普遍性是以“天”为保证的,所以“天”比“道”更根本。儒家与道家的分水岭,就在于是以“道生天地”为基本思路,还是以“天下有道”为基本思路,而《泰族训》开篇的“天设列星……”,清楚地表明了它的儒家立场。
《淮南子》有“牢笼天地”的雄心,试图在一部书里容纳所有的思想和知识的领域,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大系统。秩序的混乱,造成了它在思想上的杂芜,从而使它组织思想和知识的努力,停留在包容广泛的层次上。但那高远的思想视野,宏大的思想气势,却也算是奇书一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