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四)

分类: 读书笔记 |
接着挑拣着看,卷十三,《汜论训》
桔槔灌溉和驾牛服马都是出自《庄子》的寓言。《庄子·天地》篇有灌园老人拒绝使用桔槔的故事,他拒绝的理由是:“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桔槔[jié
go]是一种原始取水工具,杠杆原理,没有辘轳先进,我找了张网图。
庄子借灌园老人之口表达的思想是,为了保持内心的纯粹,外在的机事和机械必须拒绝,否则人心将被污染,人性不再纯粹。但是《淮南子》却明确说:“抱甄而汲,民劳而利薄。桔皋而汲,民逸而利多。”表达了与庄子完全相反的态度。
驾牛服马也是这样。《庄子·秋水》篇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明确反对“以人灭天”,不赞成“络马首,穿牛鼻”。(就是给马戴嚼子,给牛穿鼻子,展现出人性残酷的一面,没见过给牛穿鼻子的,可戳)
而《淮南子》却说:“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庄子在驾马服牛中看到的是牛马的天性受到了人为的戕害,而《淮南子》却赞美驾马服牛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并进一步对人的制作和聪明才智进行了肯定:“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一般说来,道家对于文明、聪明、知识等持“损之又损”的态度,而儒家则持“圣人乃作”的颂扬态度。就此而言,《淮南子》的这一段是在儒家立场上立论的。《淮南子》经常会吸纳儒家的东西,有时候让道粉们摸不着头脑。
卷十五,《兵略训》
卷十六《说山训》
卷十七《说林训》(所拍页面举了个刻舟求剑的故事)
看划线的地方,就这行文风格,你不说是《淮南子》里的,我就会以为是某部儒学经典里的,讲话方式完全儒化了。就《淮南子》全书而言,《说山训》和《说林训》如分水岭。在它们之前,虽然不同的篇目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儒家言论,但总体立场还是道家的,即使具有浓重儒家色彩的篇章,例如《缪称训》被认为保存了子思学派的材料,却也戴了一顶道家的帽子,是以全然道家的论说开篇的。而《说山》《说林》之后,开始拥有儒家立场,因为虽然从《淮南子》全书来看,明显是道家立场更加强势。但是,儒家比道家更有现实感,他们思考的问题不能漠视,《淮南子》不是总迷醉在道家的高妙之论中的,这个下篇再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