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母三迁》的意义——一下第七周周记
2024-04-20 11:49:05
标签: 班主任 管理 成长 学习
2024.4.20
第七周按部就班地过完了。每天依旧是最早到校的老师。依旧是重复着一样又不一样的工作。坚持下去的原因是看得见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
《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知道,但从没有深入思考过,现在提起来源于看到了班级孩子们晨读的变化。从上学期就开始抓晨读,但是每天都在不如意中纠缠,有的孩子来得晚,有的怎么提醒都读不进去。现在情况好了很多,到校后孩子们会自觉地加入到晨读队伍中来,比着声音和速度,读得非常投入。之前根本读不进去的孩子也表现得十分专注。为了促进他们读的质量提升和评价的公平性,把晨读评价改成两个等级“晨读积极”和“参与晨读”在分值上区分。看到学生的变化,想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一定会是潜移默化。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的说教,父母的叮嘱都抵不过周围同龄人的行为影响。近朱者赤。晨读的状态越来越好,值得欣慰。
一天课间看到两个淘气的小家伙一起聊着一本科普类的书,一个自己买了带到学校,让另一个把班级图书角的一样的找到。虽然没看到他们一起读书,但是两个人交流的内容已经开始聊书了,变化还是非常惊人的。课间不出去的孩子都习惯了看书,因为不看书老师会说的。读书也是环境熏陶着的,上学期课间还在满教室乱跑的男孩这个学期已经沉浸在看书里无法自拔了,上课做题了都要提醒才放下书。警告哪些还看不进去书的孩子如果再不走心,以后学习是比不上爱看书的男孩的。上周强制两个男孩选一本字多的书,用一周时间读完,都是成绩很好的孩子,就是还没看得进去书,所以想起来就提醒他们一下,用强制手段推一把。其中一个一周看完一本,这周没有目标又宁可闲着干呆着也不主动看。另一个上周一周看了36页,这周还在继续看进度很慢。读书的重要性不想再重复,小学六年也许会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唯一读书的时光,也许会是因此改变命运的机会,尽我所能带他们提升阅读高度、深度吧。上了初中的回过头都说我的学生语文基础好,其实我自己觉得还远远不够,很多书没有读透,很多知识也不够扎实,小初衔接做得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程度。所以希望在这一届学生的教导上做得更踏实。
昨天的语文课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有意思。现在学校听课就是完成任务,走过场一样,再没有了当年课改时期的投入和重视。我的出发点是认真对待,把平时课堂真正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好。我的课堂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每个孩子都动起来,身体和思维都动起来。选了古诗教学是可以把生字和课文理解融入到一节课里展现。课前的准备只有我自己修改了三次课件,学生没有任何练习提示。第一节语文课学《池上》,按照设计的流程走,孩子们的表现还很随意,溜号的,乱动的还在被提醒警告中。第二节课看到有领导老师来听课了,都会装样子了,明显状态就好起来了。课堂学习过程顺利,真实,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是满意的。课后是没有评课交流的。事后跟我关系好的主任和刚刚上班来听课的年轻老师解释我们课堂上的小对子和学簇的意义,因为一起经历了课改所以她是欣赏和支持的,也是为之骄傲的。她建议我们学习生字扩词可以少一些,控制三个,我拒绝这个提议。因为我们学习生字的过程很神奇,一年级的孩子可以从“迹”字想到“蛛丝马迹”,从“浮”字可以想到“磁悬浮列车”,从“露”字组词“白露”节气······这些是我想要的思想鲜活的东西,是大语文课堂理念的东西,是让孩子们课外读书有用武之地的东西,是必须保留,并持续放大的。
晨读,课间读书和课堂教学,这些都是在营造一种环境,一种语文学习的环境,让在这种环境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其中,让书中的养分深入骨髓,成为他们的血肉,滋养一生。
中午的阅读从《民法典》换成了《赢在表达》,我的私心是教会孩子们表达,学会自己处理他们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给我自己减少打官司的麻烦。有法律武器做后盾,加持语言气势,以后孩子就不会被欺负了。但是教会的过程十分漫长,有的孩子找老师告状时说得头头是道,气势如虹的,让他们自己面对被告说出自己的诉求倒是唯唯诺诺,这不是彻底弄反了吗?老师和家长能保护到什么时候呢?下周准备在班里成立一个调节小组,选两个会说话的孩子负责日常举报事件的调节处理。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希望不会自己处理问题的孩子在老师教不会的情况下,跟同学学习,把保护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都建立起来,避免一块橡皮,一根铅笔,一次触碰等小事都回家找妈妈。这也是读书的作用之一。同时也在努力营造一个法治社会下的法治班级,让每个孩子都从小就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孟母三迁》择邻而处,为的是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环境影响,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耐心等待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静待花开。
论《孟母三迁》的意义——一下第七周周记
2024.4.20
第七周按部就班地过完了。每天依旧是最早到校的老师。依旧是重复着一样又不一样的工作。坚持下去的原因是看得见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
《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知道,但从没有深入思考过,现在提起来源于看到了班级孩子们晨读的变化。从上学期就开始抓晨读,但是每天都在不如意中纠缠,有的孩子来得晚,有的怎么提醒都读不进去。现在情况好了很多,到校后孩子们会自觉地加入到晨读队伍中来,比着声音和速度,读得非常投入。之前根本读不进去的孩子也表现得十分专注。为了促进他们读的质量提升和评价的公平性,把晨读评价改成两个等级“晨读积极”和“参与晨读”在分值上区分。看到学生的变化,想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一定会是潜移默化。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的说教,父母的叮嘱都抵不过周围同龄人的行为影响。近朱者赤。晨读的状态越来越好,值得欣慰。
一天课间看到两个淘气的小家伙一起聊着一本科普类的书,一个自己买了带到学校,让另一个把班级图书角的一样的找到。虽然没看到他们一起读书,但是两个人交流的内容已经开始聊书了,变化还是非常惊人的。课间不出去的孩子都习惯了看书,因为不看书老师会说的。读书也是环境熏陶着的,上学期课间还在满教室乱跑的男孩这个学期已经沉浸在看书里无法自拔了,上课做题了都要提醒才放下书。警告哪些还看不进去书的孩子如果再不走心,以后学习是比不上爱看书的男孩的。上周强制两个男孩选一本字多的书,用一周时间读完,都是成绩很好的孩子,就是还没看得进去书,所以想起来就提醒他们一下,用强制手段推一把。其中一个一周看完一本,这周没有目标又宁可闲着干呆着也不主动看。另一个上周一周看了36页,这周还在继续看进度很慢。读书的重要性不想再重复,小学六年也许会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唯一读书的时光,也许会是因此改变命运的机会,尽我所能带他们提升阅读高度、深度吧。上了初中的回过头都说我的学生语文基础好,其实我自己觉得还远远不够,很多书没有读透,很多知识也不够扎实,小初衔接做得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程度。所以希望在这一届学生的教导上做得更踏实。
昨天的语文课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有意思。现在学校听课就是完成任务,走过场一样,再没有了当年课改时期的投入和重视。我的出发点是认真对待,把平时课堂真正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好。我的课堂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每个孩子都动起来,身体和思维都动起来。选了古诗教学是可以把生字和课文理解融入到一节课里展现。课前的准备只有我自己修改了三次课件,学生没有任何练习提示。第一节语文课学《池上》,按照设计的流程走,孩子们的表现还很随意,溜号的,乱动的还在被提醒警告中。第二节课看到有领导老师来听课了,都会装样子了,明显状态就好起来了。课堂学习过程顺利,真实,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是满意的。课后是没有评课交流的。事后跟我关系好的主任和刚刚上班来听课的年轻老师解释我们课堂上的小对子和学簇的意义,因为一起经历了课改所以她是欣赏和支持的,也是为之骄傲的。她建议我们学习生字扩词可以少一些,控制三个,我拒绝这个提议。因为我们学习生字的过程很神奇,一年级的孩子可以从“迹”字想到“蛛丝马迹”,从“浮”字可以想到“磁悬浮列车”,从“露”字组词“白露”节气······这些是我想要的思想鲜活的东西,是大语文课堂理念的东西,是让孩子们课外读书有用武之地的东西,是必须保留,并持续放大的。
晨读,课间读书和课堂教学,这些都是在营造一种环境,一种语文学习的环境,让在这种环境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其中,让书中的养分深入骨髓,成为他们的血肉,滋养一生。
中午的阅读从《民法典》换成了《赢在表达》,我的私心是教会孩子们表达,学会自己处理他们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给我自己减少打官司的麻烦。有法律武器做后盾,加持语言气势,以后孩子就不会被欺负了。但是教会的过程十分漫长,有的孩子找老师告状时说得头头是道,气势如虹的,让他们自己面对被告说出自己的诉求倒是唯唯诺诺,这不是彻底弄反了吗?老师和家长能保护到什么时候呢?下周准备在班里成立一个调节小组,选两个会说话的孩子负责日常举报事件的调节处理。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希望不会自己处理问题的孩子在老师教不会的情况下,跟同学学习,把保护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都建立起来,避免一块橡皮,一根铅笔,一次触碰等小事都回家找妈妈。这也是读书的作用之一。同时也在努力营造一个法治社会下的法治班级,让每个孩子都从小就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孟母三迁》择邻而处,为的是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环境影响,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耐心等待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