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才是主阵地——一下第六周周记
2024-04-13 18:27:08
标签: 班主任 管理 学习
2024.4.13
从日志改为周记感觉轻松了很多,一周积累的想法能够更深入一些,看的家长也应该少了压力的。六天的工作确实很累,所以周五晚上躺平了,周六上午到学校开了一上午的会,中午回家打扫卫生,下午健身房,直到晚上天快黑了才终于可以把攒了一周的想法写出来。这周的周记要说说听课效率问题。
记不清周几截了一段语文课学习生字的视频发在班级群里,不知道家长看完后关注的点是什么,也许是自家孩子的座位,也许是和谁坐同桌。我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孩子当时的听课状态,从眼神里就能看出专注力的区别。之所以要大家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回顾我儿子的学习经历,总结出的结论是这家伙从小学到高中是真没挨着累,放学之后是真没努力,也就用了五分力气就混到大学了。我记得初一时9点前睡觉,初二也就9点半,初三也没晚过10点半,作业大部分是在学校课间完成。能在高考时考到六百来分值得肯定的就是他从小就会听课,课堂上的效率拯救了他的不够勤奋。周四和周五晚上分别有上初一的家长联系我,契机是新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一个报喜,一个解忧。同样是一个小学老师教出来的孩子,现在的状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报喜的女孩从不补课,放学后就完成作业,却一直是班级第一。解忧的男孩每天都有补课,一周七天六天上数学,结果成绩依旧低迷。陪着报喜的开心。绞尽脑汁帮助需要解忧的妈妈出谋划策,感觉回到多年前跟她沟通让孩子形成学习闭环的时候一样,还是在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做好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然后帮助孩子找到课堂学习的成就感,提高课堂效率。事后我在分析两个小学差距不大的孩子到了初中差异增大的原因,还是听课效率问题。
看到这儿有的家长可能已经坐不住了,自己每天送孩子上学时都会提醒,督促孩子上课好好听课,别溜号,咋还是没有效果呢?这种提醒毫无意义,唯一的作用就是满足了家长自己的心理安慰,觉得我管了,我提醒了。目前班级里听课状态分三个第一级的是最好的,全程跟着老师的节奏,每个问题都积极思考,发言意识强烈,每个学习任务都能保质保量。这一级别的孩子有三分之一左右。第二级是会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环节,比如讲生字,发言次数也够多,需要自主完成的读背说任务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会出现间歇式溜号,自己想说的说完了,就玩去了。这一级别的孩子也偶三分之一。第三级是听课参与就是兴趣,高兴了就参与一下,老师提醒了就跟一跟,一节课有多半时间在自己的世界里,手里永远有摆弄的东西。第四级是神一样的存在,整节课都只有身体在,灵魂和思想早已不知所踪,在老师的威慑下表演着听课,其实脑子里根本没有动起来。第三四级的孩子占剩下的三分之一。上面提到的女孩的听课状态是一级的,特别是到高年级之后更明显。男孩的状态介于二级和三级之间,经常漏掉很多老师讲的问题。小学成绩是靠聪明和知识简单混来的。
接下来要说的是需要敲黑板,划重点的问题。听课效率到底如何改善提高?从老师角度来说方法很多,增强课堂趣味性,设计直观有趣的课件,安排学生参与的活动,注意随时组织课堂纪律,用表扬激发听课积极性等。我们现在学生讲生字,小对子互相检查,学簇内学习交流,展示互动等课堂学习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永远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的努力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听课问题,但是后三分之一的孩子老师很头疼,需要家长的配合,帮助。课堂参与度低,溜号的孩子主要两个原因:一是真的不会,老师和同学讲的内容超出他们的认知,无法融入。二是不清楚怎么听,为什么要听。就是不会听课。针对这两种原因,家长要对症下药。不会的可以提前带孩子进行预习,语文可以读课文,给生字组词,说说是怎么记住的。这样上课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发言的素材,就有了表现的机会,只要他们发言成功,就会得到成就感,课堂的积极性就增强了,他们会不自觉地听老师讲话好再找可以发言的机会,溜号就少了。数学课也可以预习,现在孩子还不太会自己看书,家长可以把要学的知识给孩子讲讲,不会讲的可以在“中国教育智慧云平台“上找相应的课程十几分钟视频让孩子听听,“乐乐课堂“也有对应的知识讲解动画,很有意思。有了一定基础数学课上孩子对所学知识有亲切感,熟悉感,越是听得明白,越愿意听。加上孩子本身的表现欲自然就被拉进学习中来了。第二种情况的孩子可以用课后追问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在课堂应该听什么。我们的语文生字学习会拓展很多内容,也就是语文课学习之后发在群里的照片上内容,可以让孩子当小老师把照片里每个字老师上课拓展的内容讲给家长听,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时发出赞叹“这个字你都认识?““一个字你能组这么多词?““成语都记住了?“配合不时地点头,惊讶的表情。用不了几天孩子就在夸赞中迷失自我了,上钩了,再上课时为了放学给家长讲时的成就感自己就认真听课了。不要担心夸多了会飘,因为孩子一直就是飘的。开始时能讲出一个形近字都要不遗余力地夸,家长先把标准降到最低,给孩子和自己留足进步空间。数学内容可以让孩子讲练习题上最自己最喜欢或者最得意的题,把老师怎么讲的复述出来。
总之,家长不要妄想上课溜号的孩子自己能长大,能自己就变好,更不要以为喊叫、批评能改变孩子,能改变的自由家长自己的陪伴方式,引导方法和说话的态度。目前一年级下学期班级孩子们的听课状态我已经从现象到原因,再到具体陪伴操作方法已经说完了。能因此认识到重要性的家长可以尝试着改变,每天的打卡内容不一定都是写练习题,做卷纸,讲讲课堂学习的内容更有价值。
这周还想到有关敬畏的问题,篇幅有限下周再说吧。
课堂才是主阵地——一下第六周周记
2024.4.13
从日志改为周记感觉轻松了很多,一周积累的想法能够更深入一些,看的家长也应该少了压力的。六天的工作确实很累,所以周五晚上躺平了,周六上午到学校开了一上午的会,中午回家打扫卫生,下午健身房,直到晚上天快黑了才终于可以把攒了一周的想法写出来。这周的周记要说说听课效率问题。
记不清周几截了一段语文课学习生字的视频发在班级群里,不知道家长看完后关注的点是什么,也许是自家孩子的座位,也许是和谁坐同桌。我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孩子当时的听课状态,从眼神里就能看出专注力的区别。之所以要大家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回顾我儿子的学习经历,总结出的结论是这家伙从小学到高中是真没挨着累,放学之后是真没努力,也就用了五分力气就混到大学了。我记得初一时9点前睡觉,初二也就9点半,初三也没晚过10点半,作业大部分是在学校课间完成。能在高考时考到六百来分值得肯定的就是他从小就会听课,课堂上的效率拯救了他的不够勤奋。周四和周五晚上分别有上初一的家长联系我,契机是新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一个报喜,一个解忧。同样是一个小学老师教出来的孩子,现在的状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报喜的女孩从不补课,放学后就完成作业,却一直是班级第一。解忧的男孩每天都有补课,一周七天六天上数学,结果成绩依旧低迷。陪着报喜的开心。绞尽脑汁帮助需要解忧的妈妈出谋划策,感觉回到多年前跟她沟通让孩子形成学习闭环的时候一样,还是在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做好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然后帮助孩子找到课堂学习的成就感,提高课堂效率。事后我在分析两个小学差距不大的孩子到了初中差异增大的原因,还是听课效率问题。
看到这儿有的家长可能已经坐不住了,自己每天送孩子上学时都会提醒,督促孩子上课好好听课,别溜号,咋还是没有效果呢?这种提醒毫无意义,唯一的作用就是满足了家长自己的心理安慰,觉得我管了,我提醒了。目前班级里听课状态分三个第一级的是最好的,全程跟着老师的节奏,每个问题都积极思考,发言意识强烈,每个学习任务都能保质保量。这一级别的孩子有三分之一左右。第二级是会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环节,比如讲生字,发言次数也够多,需要自主完成的读背说任务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会出现间歇式溜号,自己想说的说完了,就玩去了。这一级别的孩子也偶三分之一。第三级是听课参与就是兴趣,高兴了就参与一下,老师提醒了就跟一跟,一节课有多半时间在自己的世界里,手里永远有摆弄的东西。第四级是神一样的存在,整节课都只有身体在,灵魂和思想早已不知所踪,在老师的威慑下表演着听课,其实脑子里根本没有动起来。第三四级的孩子占剩下的三分之一。上面提到的女孩的听课状态是一级的,特别是到高年级之后更明显。男孩的状态介于二级和三级之间,经常漏掉很多老师讲的问题。小学成绩是靠聪明和知识简单混来的。
接下来要说的是需要敲黑板,划重点的问题。听课效率到底如何改善提高?从老师角度来说方法很多,增强课堂趣味性,设计直观有趣的课件,安排学生参与的活动,注意随时组织课堂纪律,用表扬激发听课积极性等。我们现在学生讲生字,小对子互相检查,学簇内学习交流,展示互动等课堂学习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永远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的努力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听课问题,但是后三分之一的孩子老师很头疼,需要家长的配合,帮助。课堂参与度低,溜号的孩子主要两个原因:一是真的不会,老师和同学讲的内容超出他们的认知,无法融入。二是不清楚怎么听,为什么要听。就是不会听课。针对这两种原因,家长要对症下药。不会的可以提前带孩子进行预习,语文可以读课文,给生字组词,说说是怎么记住的。这样上课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发言的素材,就有了表现的机会,只要他们发言成功,就会得到成就感,课堂的积极性就增强了,他们会不自觉地听老师讲话好再找可以发言的机会,溜号就少了。数学课也可以预习,现在孩子还不太会自己看书,家长可以把要学的知识给孩子讲讲,不会讲的可以在“中国教育智慧云平台“上找相应的课程十几分钟视频让孩子听听,“乐乐课堂“也有对应的知识讲解动画,很有意思。有了一定基础数学课上孩子对所学知识有亲切感,熟悉感,越是听得明白,越愿意听。加上孩子本身的表现欲自然就被拉进学习中来了。第二种情况的孩子可以用课后追问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在课堂应该听什么。我们的语文生字学习会拓展很多内容,也就是语文课学习之后发在群里的照片上内容,可以让孩子当小老师把照片里每个字老师上课拓展的内容讲给家长听,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时发出赞叹“这个字你都认识?““一个字你能组这么多词?““成语都记住了?“配合不时地点头,惊讶的表情。用不了几天孩子就在夸赞中迷失自我了,上钩了,再上课时为了放学给家长讲时的成就感自己就认真听课了。不要担心夸多了会飘,因为孩子一直就是飘的。开始时能讲出一个形近字都要不遗余力地夸,家长先把标准降到最低,给孩子和自己留足进步空间。数学内容可以让孩子讲练习题上最自己最喜欢或者最得意的题,把老师怎么讲的复述出来。
总之,家长不要妄想上课溜号的孩子自己能长大,能自己就变好,更不要以为喊叫、批评能改变孩子,能改变的自由家长自己的陪伴方式,引导方法和说话的态度。目前一年级下学期班级孩子们的听课状态我已经从现象到原因,再到具体陪伴操作方法已经说完了。能因此认识到重要性的家长可以尝试着改变,每天的打卡内容不一定都是写练习题,做卷纸,讲讲课堂学习的内容更有价值。
这周还想到有关敬畏的问题,篇幅有限下周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