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不修不直——一下第二周
2024-03-15 19:49:15
标签: 班主任 成长 管理 学习
2024.3.15
又是结结实实工作的一周,这一周我做到了情绪一直稳定,当然只是稳定地处于严厉状态。给散养过后的七岁男孩子们建立规则,维护规则太难了。六岁前规则系统不定性,六岁后想再建立规则太难了。这些孩子在教室里我眼皮底下还看得住,顶多是上课溜溜号,搞点儿小动作,一旦下课离开教室,离开我的视线,马上变身,走廊里跑跳,大声说话,操场上溜达溜达。仅是上课不迟到一个规则就每节课都要处理一下,有几个孩子被外面温暖的阳光勾着就是舍不得回来,屡教不改,我行我素。问他就说自己错了,出去啥都忘了。虽然小孩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我是老师不能容忍。说教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只能请出戒尺加以威慑了。现在的小孩拥有的太多,物质上没有需求,没有生存压力,不缺爱,想要他们被触动,就得激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有成就感。可是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优秀的非常多,横向比较不可避免,想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孩子力不从心。目前简单的震慑治标不治本,同时也让我自己感觉很累,有时候很想差不多就得了,睁一眼闭一眼过去算了,终究还是看不得好好的小树长歪了,咬着牙坚持修理吧。一直认为老师找家长是挺无能的表现,现在却不得不承认没有家长配合有些孩子是很难改变的。其实这种难就像消防工作一样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难在在他们还没冒出什么不好的苗头之前就把他们摆正。希望下一周能不动用戒尺的震慑作用,男孩们能乖一些。
今天有空统计了一下每天坚持打卡的学生人数,每天坚持已经快一百天的有二十多人,最近才开始的有十来个,一直没有行动的只有五六个。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方面说说看法。
第一,教育就是先紧后松的过程。本身教育最大问题就是不可逆性,孩子不可能重新长一遍,家长不可能有机会重新教。不能等到学习问题出现严重了才后悔。所以现在当下就是起步阶段,需要紧抓不放的阶段。例如二十以内加减法准确率和速度不够,以后的所有计算都会受牵连,乘法除法都在用进位退位,我们在学校是领着练的,可是不能保证每天练,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就需要在家里每天强化训练。现在抓紧练习,以后就轻松了,就不会看着最简单的,送分的计算题全是红圈。识字阅读写字也是一样,与其上了初中头疼阅读扣分多,作文总是二等,书写速度慢,就只能在学习初期抓紧练啊。养成习惯每天坚持,孩子会有成就感,老师在学校还配合拽着,已经是最好的时机了,错过了真的就没了。坚持六年每天打卡提升训练,孩子学习的大楼地基得多牢固啊,以后想建多高就是心情问题了,不会因为能力不足而遗憾了。
第二,孩子潜力无上限。现在的孩子能力、智力、潜力都大得惊人,老师和家长不能以自己的认知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在学校里我们每天的学习,每个学期的学习都是在不断调整,给足孩子们发展空间的。“跳起来摘桃子。”是教育学重要理论,要让孩子的学习一点点加大难度,层层提高,稍稍努力就够得到,在不断挑战自我和自我成就中找到自我驱动力。所以打卡不是形式,是需要家长动脑筋的,要有质量,要有效果。计时也好,记录准确率也好,要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不能为了打卡而打卡,要有评价,有鼓励机制。注意是鼓励机制不是奖励机制,鼓励孩子自己定目标,让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第三,思考力是最终极武器。我们现在陪伴孩子学习都是希望他们在学习这条最容易成功的路上走得远一些。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会思考的孩子才能学得轻松。以我的认知看思考的习惯比能力更容易培养,而思考的习惯必然会想成能力。现在上课每次提出问题后思考习惯好的孩子马上会作出反应,积极表达,学习成绩都是最好的。而有近一半的孩子处于等的状态,不动脑。老师的激励,甚至警告都是外在影响,收效甚微。所以打卡内容最好的一种就是费曼学习法,让孩子每天讲一两道题,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慢慢提升难度,把他们自己怎样想的过程说明白,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坚持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习惯遇到问题独立思考了。当然这比单纯让他们只是做题要花费家长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成果真的无法估量。还有就是大声朗读的好处实在太多了,不想多说,在学校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带着孩子们读了,但是总是有懒惰的孩子不参与,不出声,看着他们少读了那么多东西真真是让人着急,仿佛他们丢失了无数珍宝一样可惜。如果家长能陪着每天大声朗读十五分钟,用不了一年孩子的变化一定惊人。
以上都是很急迫想让家长认识到的问题,是掏心窝子的忠告。我儿子是已经二十岁了,没机会重来了,他小时候我还没有这种认知,只好寄希望于现在孩子还小的家长们,期望能创造奇迹啊!
小树不修不直——一下第二周
2024.3.15
又是结结实实工作的一周,这一周我做到了情绪一直稳定,当然只是稳定地处于严厉状态。给散养过后的七岁男孩子们建立规则,维护规则太难了。六岁前规则系统不定性,六岁后想再建立规则太难了。这些孩子在教室里我眼皮底下还看得住,顶多是上课溜溜号,搞点儿小动作,一旦下课离开教室,离开我的视线,马上变身,走廊里跑跳,大声说话,操场上溜达溜达。仅是上课不迟到一个规则就每节课都要处理一下,有几个孩子被外面温暖的阳光勾着就是舍不得回来,屡教不改,我行我素。问他就说自己错了,出去啥都忘了。虽然小孩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我是老师不能容忍。说教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只能请出戒尺加以威慑了。现在的小孩拥有的太多,物质上没有需求,没有生存压力,不缺爱,想要他们被触动,就得激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有成就感。可是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优秀的非常多,横向比较不可避免,想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孩子力不从心。目前简单的震慑治标不治本,同时也让我自己感觉很累,有时候很想差不多就得了,睁一眼闭一眼过去算了,终究还是看不得好好的小树长歪了,咬着牙坚持修理吧。一直认为老师找家长是挺无能的表现,现在却不得不承认没有家长配合有些孩子是很难改变的。其实这种难就像消防工作一样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难在在他们还没冒出什么不好的苗头之前就把他们摆正。希望下一周能不动用戒尺的震慑作用,男孩们能乖一些。
今天有空统计了一下每天坚持打卡的学生人数,每天坚持已经快一百天的有二十多人,最近才开始的有十来个,一直没有行动的只有五六个。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方面说说看法。
第一,教育就是先紧后松的过程。本身教育最大问题就是不可逆性,孩子不可能重新长一遍,家长不可能有机会重新教。不能等到学习问题出现严重了才后悔。所以现在当下就是起步阶段,需要紧抓不放的阶段。例如二十以内加减法准确率和速度不够,以后的所有计算都会受牵连,乘法除法都在用进位退位,我们在学校是领着练的,可是不能保证每天练,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就需要在家里每天强化训练。现在抓紧练习,以后就轻松了,就不会看着最简单的,送分的计算题全是红圈。识字阅读写字也是一样,与其上了初中头疼阅读扣分多,作文总是二等,书写速度慢,就只能在学习初期抓紧练啊。养成习惯每天坚持,孩子会有成就感,老师在学校还配合拽着,已经是最好的时机了,错过了真的就没了。坚持六年每天打卡提升训练,孩子学习的大楼地基得多牢固啊,以后想建多高就是心情问题了,不会因为能力不足而遗憾了。
第二,孩子潜力无上限。现在的孩子能力、智力、潜力都大得惊人,老师和家长不能以自己的认知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在学校里我们每天的学习,每个学期的学习都是在不断调整,给足孩子们发展空间的。“跳起来摘桃子。”是教育学重要理论,要让孩子的学习一点点加大难度,层层提高,稍稍努力就够得到,在不断挑战自我和自我成就中找到自我驱动力。所以打卡不是形式,是需要家长动脑筋的,要有质量,要有效果。计时也好,记录准确率也好,要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不能为了打卡而打卡,要有评价,有鼓励机制。注意是鼓励机制不是奖励机制,鼓励孩子自己定目标,让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第三,思考力是最终极武器。我们现在陪伴孩子学习都是希望他们在学习这条最容易成功的路上走得远一些。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会思考的孩子才能学得轻松。以我的认知看思考的习惯比能力更容易培养,而思考的习惯必然会想成能力。现在上课每次提出问题后思考习惯好的孩子马上会作出反应,积极表达,学习成绩都是最好的。而有近一半的孩子处于等的状态,不动脑。老师的激励,甚至警告都是外在影响,收效甚微。所以打卡内容最好的一种就是费曼学习法,让孩子每天讲一两道题,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慢慢提升难度,把他们自己怎样想的过程说明白,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坚持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习惯遇到问题独立思考了。当然这比单纯让他们只是做题要花费家长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成果真的无法估量。还有就是大声朗读的好处实在太多了,不想多说,在学校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带着孩子们读了,但是总是有懒惰的孩子不参与,不出声,看着他们少读了那么多东西真真是让人着急,仿佛他们丢失了无数珍宝一样可惜。如果家长能陪着每天大声朗读十五分钟,用不了一年孩子的变化一定惊人。
以上都是很急迫想让家长认识到的问题,是掏心窝子的忠告。我儿子是已经二十岁了,没机会重来了,他小时候我还没有这种认知,只好寄希望于现在孩子还小的家长们,期望能创造奇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