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9:与起点低微的杜先生的沟通
(2025-08-01 07:32:40)40多岁的杜先生在一家技术机构工作。相比于同事们研究生、博士毕业生的学历,杜先生只有中专学历,还是职后取得的。
18岁那年,杜先生的父亲病逝,杜先生被单位关照,进了父亲所在的那家技术机构,在后勤部门司职锅炉工。工作三年后,单位送杜先生参加职后带薪中专学习,两年学习结束,杜先生取得了中专毕业证,跟着一帮高学历、高职称的同事们学习业务。杜先生觉得自己起点低微,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让他在业务成长中缩手缩脚,被年轻的同事说上几句让他面子上挂不住。杜先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尴尬局面,晚上睡眠不好,梦境中的自己经常出差错,然后被同事瞧不起。一次相遇中,杜先生向笔者吐露了他的烦恼,希望笔者能给出些建议。
沟通一,勤能补拙
勤奋努力,能够弥补起点上的不足,减少差距,甚至能弯道超车。这样的例子虽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
有一位院士,早年只是一名赤脚医生,学历不高,知识储备也有限。她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做赤脚医生时,利用晚上时间自学,通过高考进入了正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后来一步步成长为业内知名专家,被遴选为院士。
张先生是一名中专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矿务局下面的矿场工作。白天下矿,晚上自学,三年时间他完成了大专自学考试。随后,他通过了武汉大学插班生考试,成为武汉大学一名全日制本科生。本科毕业后,张先生通过了全国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五年时间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获得了好几个大赛奖项,发表了几篇较高质量的专业论文,获得了业内有影响力的一家研究机构的研究职位。
沟通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有个有趣现象。上世纪80-90年代,省会城市各委办局工作人员中,既有本科毕业生,也有中专毕业生。譬如市财政局,既有财经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也有省市财政学校的中专毕业生。在市卫生局,既有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也有省市卫校的中专毕业生。工作8-10年,被提拔到处长科长岗位的,中专毕业的比大学毕业的要多一些。
细思该现象的背后原因,至少有这几点:一是中专毕业生能进入省会城市各委办局机关,那个时期一定是中专同学中特别优秀的,而本科毕业生进入省会城市各委办局机关,那个时期并不完全是本科同学中特别优秀的。二是中专毕业生更能低调做人,他们觉得自己起点学历不高,所以更尊重同事尊重领导,脏活累活抢着干。三是中专毕业生更谦虚好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在工作的起步阶段,这些中专毕业生看似跑得慢一些,但他们更卖力地跑,更用心地跑,在人生这场马拉松赛的中期阶段,赶上了甚至暂时超越了一些本科毕业生。
沟通三,信心是黄金
多数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做一件事情前,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行的话,结果就顺利完成了这件事情;反过来,做一件事情前,缺乏信心,对能否做好这件事情犹豫不决的话,结果是没能顺顺利利完成这件事情。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有很重的唯心主义成分,过分强调了意志的作用,这样的口号需要理性、审慎看待。但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就向成功迈出了关键一步。
信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信心是万万不能的。杜先生有脚有手、身体健康,还有一张中专毕业证,已经有了一个能开展工作的基础。杜先生树立信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怕困难,谦虚好学,每年都会有收获、有进步。
沟通四,被批评才能进步
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同事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早(被)批评早进步,晚(被)批评晚进步,不(被)批评不进步。意思是:一个人早一点被人发现不足,被人批评,即行即改的话,这个人就能早一点进步;一个人晚一点被人发现不足,被人批评,即行即改的话,这个人将晚一点进步;一个人的不足没人去发现,没人去批评的话,这个人就原地踏步,不能进步。
被批评与挨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首先是动机不同,批评者是苦口婆心,是为了帮助被批评者进步,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善意的。整人一方是为了打压他人,羞辱他人,出发点和目的是恶意的、敌意的。二是方式方法不同,批评者就事论事,不会侮辱对方人格。而整人一方肆无忌惮,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甚至颠倒黑白去侮辱对方,拳脚相加去伤害对方。三是后果不同,批评者“忠言逆耳利于行”,能让被批评者醍醐灌顶,醒悟过来,奋起直追,取得进步。整人一方给对方以心理和肉体双重打击,让对方难以缓过气来,甚至因此毙命。
杜先生被年轻同事偶尔批评几句,是好事情,是同事真诚对待杜先生。如果杜先生出错了,同事都不说、不批评,杜先生的错误会越来越大,受损最大的最终是杜先生。
沟通五,能者为师
杜先生身边,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同事,都可以成为帮助杜先生进步的老师。
人们愿意向年长一些的老师学习,向比自己年轻的人学习,似乎有些抹不开面子。这种心理,现在有了很大改观。现如今,高校30多岁的博导指导着近40岁的博士生,车间里30多岁的师傅带着40多岁的徒弟,已经不足为奇。
能者为师,不管老师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完全有资格成为自己的老师。
愿意向能者学习,这样的人就可能成为能者。
一番沟通后,杜先生感到轻松了不少,不再觉得被年轻的同事说上几句是多么丢脸的事,也不再觉得与高学历高职称同事共事是难堪事情。相反,杜先生觉得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为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提供了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