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家冲突的结果

(2025-05-28 10:11:25)

一个人修身养性、有了成就的同时,就伴随着齐家需求。他们希望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也希望更多的家庭成员成为优秀分子,成为光宗耀祖、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人。然而,家族成员并不一定“龙生龙,凤生凤”,都能认真修身,成为优秀分子。

面对齐家冲突,有人毫不气馁、继续齐家,哪怕家族成员只有一部分成为优秀分子,甚至只能是优良分子,他们也觉得自己在齐家上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值得欣慰。

面对齐家冲突,有人感受到了“最容易改变的是自己”,明白了“改变他人不是件容易事情”,用那句“儿孙自有儿孙福”安慰自己,退而求其次,独善其身,自顾自地修身养性。

面对齐家冲突,有人感受到子女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自己的修身也放弃了,道德底线渐渐失守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自己还有地位和影响力时,肆意敛财,想给子女今后的生活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

面对齐家冲突,有人觉得“虎父怎么出了犬子”,子女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对子女“恨铁不成钢”。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却落得个一场空,觉得很没面子,很失落,很挫败。于是郁郁寡欢,以至于出现了心因性心理障碍。

一、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继续齐家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崇文第十二》(卷四)。意思是,尽管你尽了十分的努力,得到的也许只有五分的结果。平常做事情的时候,要尽可能将目标定的高一些,向着完美和最佳的方向去努力,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不会差到哪里。

面对齐家冲突,有人深信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虽然家族成员并不是都能认真修身,成为优秀分子,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继续齐家。他们认为,哪怕家族成员只有一部分成为优秀分子,甚至只能是优良分子,自己在齐家上的努力也值了。

譬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治水名人苏轼,既注重修身养性,也重视齐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的4个儿子中,有两位考取了进士,一位考取了举人,成就上虽不及苏轼,却也实属难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十九岁的苏轼,十七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年728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黄州期间,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始终修身养性、豁达开朗,胸怀家国、情系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苏轼不忘齐家,他的4个儿子虽不及他本人这么优秀,却也实属难得。

大儿子苏迈,26岁就考中进士,和父亲一样,颇有树绩,为人诚恳,见到人无不说他有他父亲的风范。

二儿子苏迨,24岁就考中进士。但是他并不在仕途不求进取,淡泊名利,一生追求学术研究,是大儒张载的三大高足之一。据苏氏族谱记载,苏迨1093年以苏昺之名任饶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中哲宗绍圣元年甲戌连科捷进士,后因谏元祐学术,贬参广东省,钦宗靖康元年卒,离年57岁。

三儿子苏过,19岁就考中了举人。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1094),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1100),随父北归 。轼卒后,依叔父苏澈居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宗和二年(1112),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

第四个孩子苏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
    二、向现实低头,退而求其次,独善其身

修得好身,不一定齐得了家。改变自己容易,改变他人不容易,即使他人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家人。面对齐家冲突,有人努力后向现实低头,退而求其次,独善其身。

譬如,郑先生是一位励志人士,高中毕业后走向社会,早期是县政府的一名编外助勤人员,边工作边学习,完成了某著名大学新闻专业专科和本科学习,逐步成为所在地市报刊的记者、省报记者、省报出版部主任。岗位逐步提升了,郑先生的文章也越写越好,屡屡获得全国性表彰和奖励。

郑先生注重修身养性,也注重四个孩子的教育,他想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像他一样勤奋励志。四个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吃苦耐劳一般,步入社会后工作成绩一般。面对这样的结果,郑先生想通了,释然了:虽然孩子们谈不上有多优秀,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生存技能。想通后的郑先生,继续修身养性,继续勤奋励志,退休后将一些手稿整理后出版,填补了乡村风俗乡村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

三、为子女敛财

有人重视修身,立志做一名有涵养、有贡献的人。通过在学校学习,在社会上历练,个人的修养达到了一定水准,个人的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业绩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在重视修身的同时,他们也花费了一些时间、精力在齐家上,希望子女也能像自己一样比较优秀,甚至站在父辈肩膀上、远远超越自己。

无奈自己的修身还不是全身心地修身,连“外圆内方”都还达不到,不仅外圆,内面也有些圆。这样的言传身教,很难让子女在为人处世上、在道德修养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将子女的不成器视为“烂泥扶不上墙”。既然子女成不了气候,那就只能想办法给子女多留点钱财。渐渐地,他们放弃了修身,失守了道德底线,趁着还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肆意敛财,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后,成为了大众唾弃和憎恨的“吸血鬼”。

譬如,杨先生小时候生活贫困,靠着母亲给人打零工,杨先生读完了高中,考入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大学期间,杨先生利用暑期、周末时间做家教,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被保送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杨先生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吃苦耐劳、肯学肯干、能说会写的杨先生,一路进步,成为了企业高管。到了高管位置,杨先生的应酬多了起来,和妻儿相处的时间少了起来,开始疏于对儿子的教育。儿子成绩差强人意,在私立高中读书时总是惹事,不是把同学的衣服剪破了,就是把同学的课本撕扯了。杨先生想着这儿子今后是个大问题,开始利用高管的位置以权谋利。几年下来,杨先生捞取了几百万不义之财,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四、郁郁寡欢、心因性心理障碍

有人自己很努力,修身养性、清正廉洁,勤奋努力、常做公益,个人的品行达到了一定高度。他们也重视子女的教育,子女却不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非但没有成为父母的骄傲,连一般子女的标准都没能达到。为此,他们很没面子,很失落,郁郁寡欢,出现了心因性心理障碍。

譬如,马先生是那一年所在地市的文科状元,从知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能说能写能做,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马先生在一众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较早地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后来成为了这家单位的负责人。马先生对女儿的教育很是重视,除了功课学习,马先生有空就带女儿参加公益活动,想培养女儿的公益心、爱心、慈善心。女儿不属于那种智力超群的孩子,直白点说,属于智力低于平均值的孩子。女儿心地善良,却屡屡出现智力不足的事情,成为同学、家长们的笑话。马先生觉得很失落,渐渐少言寡语,慢慢封闭自己。56岁那年,马先生辞去了单位负责人职务。60岁退休那年,马先生出现心因性心理障碍,去了心理医院寻求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