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铮铮傲骨、不食嗟来之食

(2025-05-06 09:04:14)

即使是有能力、有地位的人,在某些特定时段,仍然可能面临“有上餐、没下顿”等窘境,出现温饱冲突。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面对暂时的温饱冲突,有人饿死不吃嗟来之食,虽饥肠咕噜,也不做卑躬屈膝、有损气节的事。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严重饥荒时的一件事情。在齐国,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在路边准备了食物,施舍给过往的饥饿的人。当他看到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时,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嗟!来食!”(喂!来吃吧!)。然而,那个饥饿的人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最终,这个饥饿的人因为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而饿死了

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看重做人骨气,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即使挨饿受冻,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用生命诠释了不食嗟来之食”。朱自清教授我国著名散文家,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