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升能力、解决温饱

(2025-04-30 16:50:25)

面对温饱冲突,多数人不怨天尤人,而是理清思路、找寻办法,来解决温饱求而不得的问题。

办法二:自力更生得温饱

1941年开始的南泥湾大生产,是自力更生的温饱的典型。南泥湾位于陕北延安东南50余千米的黄龙山区,原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野,但土质肥沃,可耕面积较大,适于大规模垦荒生产。1941年初,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地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实行“屯田政策”。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且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指战员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逐步解决了吃住和生产资料问题。为掌握当地耕作技术,他们派出人员向边区劳动英雄学习撒种、施肥、留苗等农作技术。经过年努力,农业、工业、运输业等各项生产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共垦荒播种3.8万亩,收获细粮4250石。1943年,南泥湾开展了规模更大的生产运动。全旅上下一律参加生产劳动,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极大地激发了指战员的劳动积极性。这一年,垦荒播种10万多亩,收获细粮1.2万石,畜牧业和工商业也有很大发展。1944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垦荒种地达到26.1万亩。当年10月,主力部队南调,所余部队不足4000人,完成秋收任务有困难,遂将一部分土地移交兄弟部队和边区各机关管理。这一年全旅收获粮食2万多石。

南泥湾大生产,是集体开荒方式解决大部队的温暖。对个人和家庭来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身处沙漠还能种椰枣”,只要认识不滑坡,只要本人不懒惰,就能够想办法找到吃的,找到御寒的衣服。笔者去过一些老少边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不是太好,但那里的人们绝大多数勤劳善良,有水源的地方种上水稻,留不住雨水的山坡种上包谷土豆,一年下来,收获的口粮满足全家人后,还可以出售一些,换来一些布匹或衣服,家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