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周公解梦》

(2024-03-12 17:37:52)

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在中国民间,关于梦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周公解梦》。《周公解梦后人借周公之名而著其中列举种种梦境,并对梦的吉凶进行预测。

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先秦时期男子多以爵位、官职、籍贯等加上名字称呼,且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一般不称呼姬旦,称叔旦、周公旦,谥号为文,又称周文公。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时,管叔蔡叔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雒邑,称为东都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解梦”或“梦见周公”。

除了通篇谈论梦的《周公解梦》,成书于约1600年前的《世说新语》中有段关于梦的对话,很有价值的。

这段对话的原文是:

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噉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翻译成现在的说法是:

卫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问尚书令乐广关于“做梦”的事,乐广说梦就是“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事物却出现在梦里,怎么能说是‘想’呢?”乐广说:“这是在沿袭做过的事。不会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就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也没有可以沿袭的旧事。”卫玠又开始思索“沿袭”问题,好几天也想不明白,就生病了。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卫玠的病稍微好了一点以后,乐广感叹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膏肓之病的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世说新语》中这段关于梦的对话,发生在约2000年前。我们的先人那时已经意识到,梦是沿袭的旧事。所谓沿袭的旧事,就是曾经所历所见所闻。那时的人们,所历所见所闻中,从来没有过人坐着马车进老鼠洞,也没有谁会捣碎姜蒜去喂铁杵所以,那时人们的梦中,不会出现“人着马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的场景。

现在,动画片、科幻片开始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一些动画场景、科幻场景逐渐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譬如,《猫和老鼠》中,前一秒猫被拍打成了一张纸片状,下一秒猫又活力四射、追赶老鼠。日常生活中的不可能,在动画片、科幻片中变成了可能。如果某科幻片中,多次出现“人坐着马车进老鼠洞”的场景,那么,观看过这部科幻片的人,他(她)日后的梦境中就可能出现“人着马车进老鼠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