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一学期教共体互联网+研修活动5(科学)

鳌江小学教共体互联网+网络研修记录表
活动时间 |
2022.11.2 |
活动负责人 |
林婷婷 |
活动主题 |
|
活动地点 |
阶梯教室 |
活动形式 |
同步课堂 |
主讲人 |
|
参加对象 |
科学组全体成员
|
||
活动内容 及过程记录 |
一、 展示课《用水测量时间》林婷婷
二、
主题阐述《基于科学实证
三、
评课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鳌江小学
课 前 思 考 |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用太阳计时和研究燃香钟后,也会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局限。这节课,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流水的运动,探究影响其运动速度的因素。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古人是怎么设计以水计时的工具?探索部分分为两个实验:一是观察水流速度。学生肉眼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并记录时间;二是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在同一滴漏装置中倒入200毫升水,先推测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接水的量筒内积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水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在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两次实验形成逐渐递进的结构,从整体观察到分段测量,在学生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后,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古代“受水型”水钟的图片,研讨“古人如何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 【学情分析】
【目标与重难点】 科学观念 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思维 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比较,寻找到水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古人是怎样用水计量时间的。 态度责任 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古人是怎样用水计量时间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学生:秒表、滴漏装置、记录单 |
教 学 流 程 |
一、聚焦:水钟怎么用来计时(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1.
2.
3.
4.
5. 二、挑战一:观察水流速度 [材料准备:滴漏装置、秒表]
1.
2.
3.
4.
5.
三、挑战二 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1.
2. 把150ml分成3个50ml来分段计时。 请同学们根据第一个实验预测一下,3个50ml流完分别需要多长时间?你的依据是什么? 视频介绍实验方法。
3.
4.
5. 四、拓展
1.
2. 总结:虽然水流的速度会变化,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控制水位不变的方法使水流速度稳定,从而实现用水计量时间的目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能够计时的水钟。下节课我们就应用今天的知识,来设计制作自己的水钟。 |
同 伴 观 点 |
|
教 后 反 思 |
在教学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问题衔接、材料的控制保持学生的新异刺激,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提高了他们科学实验的技能;在提问时不急于指名作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思考,有机会经历分析、推想、解释等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心智技能。活动中孩子们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表述也乐意倾听,体验到学习合作的愉快,也感受到协作的重要、时间的珍贵。真正把科学探究的四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