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第二学期教共体互联网+研修活动7(数学)

(2022-07-06 13:22:26)

鳌江小学教共体互联网+网研修记录表

 

    (备课组):__四年级数学__________

活动时间

3.14

活动负责人

黄迎春

活动主题

乘法分配律乘法分乘法分哦集体  集体备课 集体集体备课<</span>2

活动地点

四年11班

活动形式

同步课堂

主讲人

卢佩佩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及过程记录

 

 

1.  卢佩佩老师解读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思路

2.  卢佩佩老师阐述教学过程

3.  集体讨论设计过程,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研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适度改编,从“柜子里两种篮球一共有多少个”“柜门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分米”两个问题入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不同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得出具备乘法分配律意义特征的等式,继而展开探究。

一、做到形神兼备,多维度理解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归纳,只注意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在本节课中,教师更加重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在探索、练习等多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解释和验证,防止出现“(5×4)×17=5×17+4×17”这样的错误,引导学生关注乘法分配律的“神”。教师安排了多个算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讨论,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多维度理解,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二、关注数学表征,实现意义建构

在教学中,教师从生活情境入手,安排了篮球图、长方形面积计算等,让学生认识、感悟数学的多种表征方法,在丰富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自主运用多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算式是否相等,加强对算式意义的理解,为乘法分配律的建构提供意义支撑。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数学表征方法,帮助学生自然、成功地建构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模型,促进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三、培养模型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乘法分配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学生后续学习知识的基础。由于它包含两级运算,变式较多,学生理解掌握较为困难。针对难点,教师以建模为目标,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到具体数据的讨论,再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的最后,师生一起回顾了整节课探究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梳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常用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亦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探索研究类似知识有了可参考的经验和路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鳌江小学  卢佩佩

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 910 岁左右,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从前运算阶段逐步发展而来的, 所以更多时候表现的是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方式,对图形更为敏感。 由此,对抽象代数符号的陌生感和对图形的敏感也就造成学生更多的是从“形”上简单地记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而不能准确地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由此可知,乘法分配律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错点,不单纯是练习少的原因,它和儿童的认识发展、情境创设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解决问题,观察发现

师:还有两个多月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老师想去超市买点东西送我们班的同学,一盒奥利奥需要5元,一包优酸乳需要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师:现在能求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生:不能,因为还缺少了一个条件,班级人数不知道

师:那么我们班有多少人呀?

生:48人。

师:好的,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完成任务一。

5分钟后……

师:写完了吗?谁来愿意说说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怎么列的?

师:刚刚这两个同学写的真好,老师把他们的算式写到黑板上,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他们有多么相同和不通的地方?轻声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生:结果相同,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他们的答案是相等的,中间就可以用一个等号来链接。

师:刚刚同学们从数字、符号、运算顺序进行了观察,非常仔细。

二、读演等式,猜想规律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个等式,谁能像老师一样加上手势来读一读?(请3个人加手势读)

师:全班一起加手势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5247分成了547247

师:反过来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547247合起来变成了5+247

师:通过这个算式同学们好像有所发现,那么是不是具有这样特征的两个算式结果就一定相等呢?你来猜一猜,大家都认为是的,这只是我们的猜想。

三、模仿举例,促进感知

师:请同学们照样子写一组具有这样特征的算式。

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样写的呢?

师: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四、多维证明,图形表征

师:同学们一下子列出了这么多,都是符合刚刚发现的特征的,接下来请你用画图或者编一个数学故事的方法解释,为什么6×76×3=6×(73)是成立的?(10分钟)

五、归纳总结、生述规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那么多方法,都验证了这些算式是相等的,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加再相乘。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数学上非常重要的第一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师:这么多字,有没有更简洁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

生:(a+b)×c=a×cb×c

师:现在你能结合字母表达式说一说对“分”和“配”这两个字的理解吗?

六、回顾反思,深化认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我们首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得到了一组等式,通过观察这组等式,发现等式左右两边存在一些规律,接着模仿这组等式,写出了许多有着同样规律的等式,然后通过画图证明了左右两边为什么相等,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乘法分配律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接触应用过了,二年级学乘法的时候,5717等于?

师:三年级学周长的时候,可以先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再相加,也可以算长加宽的和再乘2

师:三年级笔算乘法中有没有乘法分配律?在哪里?

师:看完之后有没有觉得离乘法分配律更近了?没错乘法分配律在数学上运用的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

七、巩固联系,促进内化

1、填一填

2845)×6=28×(   )+45×(   

15×(5234=15×(  )-15×(  

3267)×8=(  )×(  )+(  )×(  

m×ym×z=(  )×(   +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32×(7×3=32×732×3           (    

64×6436×64=6436)×64        (    

八、全课总结,拓展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3个数会不会也存在这种规律?比如说(1+2+3)×4会不会=1×4+2×4+3×4

师:你还想验证几个数?

师:请你课后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试着验证一下。

黄迎春:本节课是从实际数学情境入手,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对于情境的合理使用,范老师做的非常好.通过课件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对两种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算式的联系,学生比较容易说出在运算顺序上的不同.整节课,范老师的思路清楚,条理清晰.通过猜测,举例,比较,验证,使学生得到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白焦萍: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范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苏爱军: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研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适度改编,从“柜子里两种篮球一共有多少个”“柜门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分米”两个问题入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不同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得出具备乘法分配律意义特征的等式,继而展开探究。

一、做到形神兼备,多维度理解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归纳,只注意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在本节课中,教师更加重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在探索、练习等多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解释和验证,防止出现“(5×4)×17=5×17+4×17”这样的错误,引导学生关注乘法分配律的“神”。教师安排了多个算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讨论,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多维度理解,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二、关注数学表征,实现意义建构

在教学中,教师从生活情境入手,安排了篮球图、长方形面积计算等,让学生认识、感悟数学的多种表征方法,在丰富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自主运用多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算式是否相等,加强对算式意义的理解,为乘法分配律的建构提供意义支撑。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数学表征方法,帮助学生自然、成功地建构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模型,促进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三、培养模型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乘法分配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学生后续学习知识的基础。由于它包含两级运算,变式较多,学生理解掌握较为困难。针对难点,教师以建模为目标,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到具体数据的讨论,再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的最后,师生一起回顾了整节课探究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梳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常用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亦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探索研究类似知识有了可参考的经验和路径。

 

 

 

 2021第二学期教共体互联网+研修活动7(数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