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
(2023-12-10 12:10:05)分类: 散文随笔 |
世人多知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却少有人知道河北南宫的海棠。
历史竟是这样的相似。在同属北方的两个地方,植有两株同样的树——海棠。西花厅的海棠目睹了一个伟人的鞠躬尽瘁,南宫的海棠则见证了一个政党在冀南大地遍燃的燎原之火。
如今,南宫海棠已在这座小院里春长秋落80多年。它承载了一个时代,一个为争取独立、自由、民主而不屈不挠斗争的时代,一个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
小院是那个时代的段落性标志。东南北方房屋均为一层,西侧为二层楼房,楼上为陈再道、宋任琼、杨秀峰、刘志坚的宿办室。北屋为平房,是东晋纵队司令部和徐向前、邓小平的宿办室。当年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等在司令部研究敌情,指挥战斗,桌上的马灯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这儿曾是冀南的首脑所在地。海棠就被移栽于二层小楼正门的一侧。
我徘徊在这被绿荫遮盖了半个的院子里,犹如回到80多年前。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其铁蹄遍踏,祖国的大好河山被踩得稀巴烂,同时被踩得生疼的还有中国人的自尊心。
在冀南,洋货的侵入,苛捐杂税日益加重,日寇对资产的掠夺,造成百姓食无食,穿无衣,村庄凋敝,一片死寂。冀南是包括平汉铁路、津浦铁路之间,沧州石家庄公路以南的河北省地区。南宫就在其中。
冀南地区该何去何从?1937年10月间,一个极寒天气,冀南地方党委派几名同志,从邢台一带出发,翻越几座大山,来到河南辽县的129师师部四合院,见到了刘伯承、张浩、徐向前三位领导,如实汇报情况,讨教改变良方。
在那个简陋的四合院,几位领导胸中有丘壑,眼中有阳光。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次年2月,冀南大地上萧瑟一片,远处的田野,近处的村庄,一副憔悴模样。这时,一支部队,扛枪,骑马,背行李,打绑腿,呼啦啦,像是突然从太行山冒出来,向着冀南方向挺进。这支部队命名一二九师东进抗日纵队,由3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骑兵连组成,陈再道任司令员,李菁玉任政治委员。
部队的到来,让冀南百姓有了主心骨。他们期盼的好日子会来吗?
两个月之后,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他将要接替李菁玉的工作。不过,随着他和骑兵团一同到达南宫的还有一株指头粗的树苗——海棠。
小院位于南宫县城城内北大街,曾是天津英美烟草公司南宫华兴公烟草经销处,是个极佳办公之地。在小院的一侧,宋任穷挖坑,浇水,培植。从此,承载了太多意义的海棠树就被从太行山移植到了冀南平原,移植到了南宫的这个小院里,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随后,我党政军领导徐向前、邓小平、刘伯承、陈赓等同志也先后到达南宫,咸集于海棠树下。
海棠树是幸运的。它目睹了诸多领导人来此指导冀南抗日斗争的不凡风采。
80多年了,它已长成郁郁葱葱的模样。当我随“我看泉城
我知道脚下的这块土地是英雄的土地。之后,一二九师东进抗日纵队以华兴公烟草经销处为驻扎地开展工作。党政军领导在此建立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军区、冀南行政公署等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红都”“冀南小延安”的称号由此而来。
从山区来到平原,失去了遮挡物,没有了隐蔽处,这仗该怎么打?油灯下头碰头的讨论和思考,作战地图上的红毛线和蓝毛线,海棠树下的对话和踱步,使得香城固战斗成为平原伏击战胜利的典范。
1939年2月,一二九师386旅旅长陈赓为了打赢这场战斗,派兵走遍邢台,苦心选择作战地点,因为此地形,需要承载太多功能。平原作战,敌人火力强,速度快,无疑对我军极为不利。终于,他把目标锁定在威县香城固西北的沙滩上。此处地处沙河故道,地形倾斜,地势低洼,而且,松软的沙土限制了日军机械的使用,是个极佳的伏击场所。之前,陈赓就摸清了日军的脾气:只要受袭,必要报复。选择好地点,陈赓派兵几次夜袭,诱敌深入。2月10日上午,我军派出骑兵连于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日军果然被激怒,派出兵力直扑过来。我军且战且退,故意诱敌进入口袋。如我所料,日军的车辆在松软的沙滩上,慢慢变成了乌龟,最后动弹不得。这时,沙滩上的宁静被打破,密集的子弹压迫过来,铺满沙滩。日军全军覆没。陈赓在日记中写到:这次战斗,是平原伏击战中的的得意之作,也被刘伯承师长称为“平原上的模范伏击战。”此后,抗日军民士气大增。
宋任穷当年把海棠移植到这个小院的目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如这株海棠一样,经风历雨,昂首挺立,蔚然成大气象。
海棠对生长环境无所求,只要根植地下,就能长得生机勃勃。在看不见的地下,它的根盘踞,紧握泥土,很难撼动,直把自己站成一道铜墙铁壁。
海棠生长最多的河北怀来县距离南宫不远,每当宋任穷等领导人坐在司令部办公室,望着窗外日渐繁茂的海棠树,想象着它见土就会生的根须,脸上总露出欣慰的微笑。
说起来,根和泥土的关系,何不就是宋任穷和群众的关系?
冀南抗战岁月,写满艰苦。1943年,冀南平原,日军的“铁壁合围”变本加厉,加之旱灾、虫灾,瘟疫,整个冀南饿殍满野,笼罩在一片苍凉之中。为了保护干部,刘邓首长命令时任冀南区领导的宋任穷撤离。但他看着自己以命相守的根据地,看着与自己亲如一家的百姓,怎么也舍不得挪动脚步。在困难面前,他选择了和群众一起面对。当时,一日三餐难以保证,饿得眼冒金星是常有的事儿。即使这样,他仍然带领群众拉犁耕地,累到吐血。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得宋任穷的身体严重透支。在这样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宋任穷凭着坚强的意志,坚持在冀南一线坚持抗日达八年,深得百姓爱戴。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陈再道之勇,宋任穷之德。
海棠的根有了泥土的护佑,越发粗壮;泥土有了海棠根须的紧握,越发团结。有了根须和泥土的互为成全,海棠在八十多年里,散枝开叶,蓬勃生长。
那个秋日,我以手抚树,读着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数座血染的生命雕塑,再难平静。
斯人已逝,海棠依旧。南宫的海棠依旧,西花厅的海棠依旧,共产党人的初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