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运河的味蕾记忆
(2023-11-05 08:46:51)分类: 书评 |
——张泽峰“大运河饮食笔记”读后随记
把美食寄于一条河的历史变迁,而且带有浓郁文化味道的文章,着实不多见。
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随着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他已成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标识。运河沿线的饮食文化也十分兴盛,从京菜到鲁菜,从淮扬菜到杭帮菜,从宫廷宴席到地方小吃,从豪华大餐到街头排挡,可谓“运河美食天下闻”。
《流动的飨宴》《寻味一水间》就是关于大运河的,关于美食的,是作者张泽峰多年来行走运河,寻觅散落于运河沿岸美食的匠心之作。
单说鸭子吧,制作方式因人因地而异,都带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且在传承中发展,满足着不同人的口味。临安的“炙鸭”,金陵的“烧鸭”,北京的烤鸭。一只鸭子走南闯北,三次本土化改造,参与建构了三种地域饮食文化。再寻常不过的豆腐,都有临清的托板豆腐,作者家乡渡口驿的老豆腐,常州的豆腐汤等多种吃法。豆子而已,愣是调制出了南北迥异的口味。
不只是珍馐佳肴才值得书写,此书还客观地还原了大运河沿岸饮食的原生态和全面性。我的家乡在冀中平原南部,我对“苦累”不陌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苦累曾是我们抵挡饥饿的餐饭。在《魏县苦累》中,作者直言是“穷人饭菜”。时至今日,它演变成饭店里一道众人争吃的佳肴。大餐肉食吃腻了,吃苦累,就是图个稀罕儿。炸麻糖,也是我家乡的一道寻常食物,一般是早餐主食。之前,只有在春节时,家里才会支起油锅,炸上半筐。如今,早餐摊上几乎都有它的踪影。对了,在作者的《炸麻糖》里,它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充当走亲访友时的伴手礼。
文中多处逼真度很高的图片也为此书增色不少。活泼泼的文字,配上真切切的照片,在场感十足。
让我们跟随作者,来一场纸上旅行,享一场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