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常三日

(2022-04-19 04:07:56)
分类: 散文随笔
       

/邢红霞

 

全员核酸第一天

4月份以来,邯郸市主城区周边星星点点的疫情给这座城市笼罩上一层紧张的气氛。

4月7日,坊间传言。我只相信官方消息,对此,不置可否。若隐若现的疫情状况,使我们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

抑或是物质饱和,抑或是食量减少,我对米面甚至蔬菜的兴趣不大。及至不深不浅的夜间,才想起水果不多了。面食可以没有,水果不可缺。来到家最近的一个水果店,店主正在收拾,要闭店的样子。店主一句:“啥也没了。你才来?中午就开始抢了。”她一句“抢”,让我陡然间紧张起来。赶往一个较大的水果超市,不少人在忙着选购,大有春节前的购物态势

果然,晚上得到消息:第一次核酸于明早正式开始。我是参与者。

倒是接受过几次“纸上谈兵”式的培训,对于不专业的我们,尤其是对于动手能力极差的我来说,仍然是个问题赶紧临阵磨枪,按照图示学习。

8日凌晨五点,按要求来到帮扶小区。这一天,我经历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大白”并肩战斗……有点忐忑。好在和“大白”搭档,他们很专业。

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如果居民使用的是二维码用软件能直接读出信息,比较简便。这个老小区,老年居民为数不少老人机限制了健康卡的申领,他们只能依靠身份证。使用身份证,得手动输入电话号码。对他们来说,脑子灵光的还能说出,脑子不灵光的直接拿着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片,“给,这不!”

为了鼓励居民使用二维码,我朝队伍喊:“年轻人都用啊!”谁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呢,用了一个小伎俩简便工作程序。虽然戴着口罩,但从体态、眼睛和声音,我依然能够辨别出他的大致年龄。果然,当他把身份证放到我面前时,印证了我的感觉。为啥不用码呢?”他没有直接回答。我之所以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从她的身份号码上推算出,他才三十多岁三十多岁无论怎么界定,都应该算年轻人吧。因为特殊,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遭遇尴尬的事儿也不是没有。一位老者,举起身份证,我变换角度,读不出信息,我想要把目标转移到我认为可以的地方,无意识地伸过手去,他拿着证件的手一躲,砸过来一句话:“别动我!”在输入电话号码时,我跟着他的语音点动数字,被提示,信息错误。再次核对,原来他说的“3个8”,被我输成了“38”之后遭遇反问,我说错了吗?他们没有注意到,我的耳朵被层层包裹,听力打了折扣。

也有暖心一幕:小学生,核酸完毕,行队礼,道感谢。有老人,善意提醒我们,有闲暇,坐一会儿,还有近乎“恭维”的回答,让我感觉到未说出口的谢意。

防护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读不出信息情急之下,直接拿过居民的手机置于合适位置,或取过身份证放到自己方便的地方“大白”善意提醒,手不可随意触摸。是啊,这么明显的禁忌,竟然犯。

回到家,喊先生在楼道里酒精全身消毒。衣服剥下来扔到楼道。

前几天,我们还坐在教室里听课,跟老师们一起探讨课堂教法,这几天,则穿上防护服,站在全员核酸现场。同事——“师者”变身“大白”。然!

全员核酸第二天

 

闹钟竟然定错了。忽然睁开眼,已是差5分不到五点。慌慌张张,最简单的收拾,向点位奔去。街道好宽阔,疾驶,很拉风的感觉。少有车辆,连红灯都可以不在意。昨天回来的路上,曾有警察在路口喊话:没有车,就可以过说的是走路,其实也很走心。这个时间点儿,晃动在路灯下的只有警察蓝医务白志愿红清洁橙都是很耀眼的色彩。

天气预报,高温,做好了思想准备。防护服、脚套、手套,一一穿戴、整理完毕。天色微亮,有老年人陆续下来,排起长队。年轻人总是与睡懒觉儿连在一起的。社区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很可怕:“晚上玩手机,白天睡觉,他们就这样。”志愿者的小喇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下楼做核酸了!下楼做核酸了!”千呼万唤。我寻思,会不会是志愿者没有喊出“古诗版”“儿歌版”的花样呢?陆陆续续,稀稀拉拉,有人趿拉着拖鞋,随眼惺忪走过来“你们几点过来的?我刚醒。”

近四百余口人,四百次的举起手机,胳膊有点吃不消了,遂用左手托住右腕,以减轻右臂的用力程度,稍稍好一些。

后来,转移阵地到临近的小区。这时,突遇系统瘫痪,信息无法上传,采集自然无法进行。眼看着居民长龙暴露在阳光下,我们也心急火燎。这时,太阳也配合天气预报似的发挥着威力。还没有习惯高温的身体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热,自内而外。眼镜被热气模糊,汗水流进眼睛,扎,手几乎控制不住地想去擦,赶紧低下头,让汗水”眼睛。

反复在二维码和身份证之间切换尝试,造成信息误读。界面出现“一人不能一个点采集两次”的提示。一知半解的我和同事,也仅仅限于会简单的录入,遇到问题便束手无策,赶紧叫来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人家三拨拉两拨拉,就把问题解决了

大白们的专业,是我们这些“小白”无法比的。

 

全员核酸第三天

 

凌晨,忽被一阵急促的铃声惊醒,抓起电话,迷糊中瞥见来电显示上是一串汉字,竟莫名以为是老家的侄女儿,心忽地提了起来。电话里传来同事提醒看群消息的急促声音。挂掉电话,心还“突突”地跳个不停。家有爹老娘的你我,相信都有同感,最害怕的就是夜半的电话铃声。几个月前,我就是在这样的电话铃声中,接到亲人离世消息的。此时,是3点55分。越过声声“收到”,找到最新通知,得知点位报道时间提前。简单洗涮,骑上电车出发。

到达帮扶小区,社区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都还没有到位。这个需要互相配合的工作,“独角戏”是肯定唱不成的。

连续几日,了解了规律。前半场扫身份证多一些,因为老年人起得比较早。到了后半场,二维码相对就多一些,也会快一些。在空闲间隙,我们就核算,那个一到现场就有呕吐反应的小胖孩儿还没过来;那户一家四口,来了三口;那个带两个小女孩像带兵的爸爸还没过来。及至后来,几个有特点的人,有特点的家庭竟然被记住,能做片警了。

入户核酸时,见证了几户人家的辛酸日子。其中一户,老两口守着一个35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咳,八年没有下楼了。”老汉的语气无奈而沉重。扫过身份证,走下楼,觉得异样,证件的名字中有一个“婧”,明显是女性名字,遂向同行的物业人员提出疑问。原来,老太太取过的是她家外甥女的证件,而当时屋里光线不好,水气模糊了眼镜,我竟然也忽略。第二户,男主人已是古稀之年,老伴不能动弹,四十多的儿子只有几岁儿童的智商。迈入屋内,难以呼吸。我提醒他们,打开窗户通通风。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了前几天的经验,防护知识多了一些。第一次戴上了面罩。按照身边的“大白”要求,隔几分钟,用酒精把手和手机进行消毒。“客串”肯定是不专业的。“大白”告诉我,在没有解除防护的情况下,不可以摘掉口罩,露出嘴巴。我心里一惊,原来,我一直在犯错。

经验,来自于实战。经过几天的实战,扫码速度比前几天熟练了,也快了。使用身份证的人数不少,我就得频繁切换于扫健康卡和身份证的按钮间。静下心,经历过程,不问结果。晚餐的有意控制,加之又未进早餐,此时肠胃里已没有什么可消化的了,我跟人们交流的嗓音暗哑了些。在肠胃等待食物消化时,我就会呈现这样的状态——说话没有余音。

更难受的是,这几日,“大姨妈”驾到,站不是,坐不是,肚子还隐隐的痛。

有几个时段,身体或者内心燃起的火,蒸腾出肌层中的水汽,模糊了眼镜,模糊了面罩,眼前一片茫然。情急之下,竟用手去掀开面罩,被身边的“大白”纠正。平缓心态,熄灭内火,雾气消退。3个多小时,近四百多户居民采集完毕。在脱防护服环节,又得到“大白”的真传:外卷,一步一消毒。

今天的样本装箱有专人负责,工序少了一道。

这几天,每到下午,左腿里就像有无数只虫子在蠕动,毕竟是有年龄的人了。

傍晚,看到官宣,又是三天的禁足,三天的核酸。忽然间,很难过。疫情,让偌大的城市停摆。在外地上学的少年,在学校呆了四十多天了。前段时间,他学校所在地区有疫情,不能返家。这次,家乡疫情突至,阻断归路,也阻断邮路。也不知道他的衣服会不会洗,他的膝盖扭伤好一点儿没有。一种扯心扯肺的牵挂。

如我所料,我被通知“明天凌晨5点按时到帮扶点位,继续全员核酸”。“收到”像树上垂下的一根根丝线悬挂在空中的虫子,爬满屏幕。

明天,继续……

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是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的一句话。很庆幸,我做了一回那个“最勇敢的人”。

 

邢红霞,邯郸市邯山区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书香三八”特约作家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见于《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选刊》《渤海风》《河北教育》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