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苦行僧游记
苦行僧游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
  • 关注人气:2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05.听松石床

(2018-12-16 08:24:58)

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位于江苏无锡太湖旁的惠山上,是一处古老的“听松石床”景观。据说,石床最早置放在惠山寺的大雄宝殿殿前,明代正德年间,被移置在二泉附近的一棵高大的古银杏树下,并建有一座“听松亭”, 亭中横卧一石,名“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从此,石床也就置于听松亭内了。

原来,这张石床是一块古铜色的巨石,石面平坦光滑,偃卧休息时,便听得阵阵松涛声,故称“听松石床”,俗称“偃人石”。

    石床一端镌有“听松”二字,字迹端庄清秀、圆润和谐,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冰阳所书。石床的另一端则镌有宋代文人的题字,由于年久,石碑受风雨剥蚀而字迹斑驳,如今已很难辨认。

    在民间有不少有关石床的传说。一说宋代赵构从金邦逃回,路过无锡惠山时,曾和衣偃卧石床上过夜。午夜时分,他忽听山上松涛齐鸣,疑是金兀追赶而来,吓得他一骨碌从石床上爬起,落荒而逃。由此,后人便称此石为“听松石”。另一说是金兀被岳飞打败,溃退到无锡惠山时,已精疲力尽,偶见山上有此巨大石床,就一头倒在石床上呼噜呼噜地入睡了。夜半,一阵山风袭来,把松树吹得呼呼作响,加上松子和松针叶沙沙落地的声音,把金兀从梦中惊醒。他慌忙从石床上跳了下来,躲在石床东侧,由于用力过猛,右手按在石床上而留下了掌心和五个指头的痕迹。从此,石床就更加神奇了。

    听松石床也引来了历代诗人墨客的赞咏。唐代诗人皮日休常卧石床听松,诗兴勃发,遂赋《石床》诗云:“千日莲花旧有香,平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我国近代著名民间盲人音乐家、琴师华彦钧(称瞎子阿炳)谱写的名曲《听松》,曲调悠扬,旋律明快,雄健鲜明。据说作者阿炳也曾长期盘桓于听松石床。

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 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听松石床”便由此而得名。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这里谛听松涛后诗曰: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字里行间渗透出古刹黄昏的宁静淡雅。

民间传说,听松石床又名“偃人石”,人不论高矮,偃卧到石上,石床会随人的高矮而伸长缩短,总是变得和睡着的人一样长。后来有个孕妇睡在石上,既有大人,又有胎儿,石床无所适从,难施仙术,从此失效了。传说金兀术被岳飞打得大败而逃,误以为这里可以听“宋”,便躺在石床上暂憩,忽然风声飒飒,松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金兀术以为岳家军追到,惊恐万分,滚下石床逃命去了。由于用力过猛,石床边上竟被他揿出一个手掌印,抓了几条指甲痕。

1805.听松石床
                                                           听松亭
1805.听松石床
                                                听松亭匾额
1805.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简介
1805.听松石床
                                                   市级碑刻
1805.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804.金莲桥
后一篇:1806.过郡马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