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位于江苏无锡太湖旁的惠山上,是一处古老的“听松石床”景观。据说,石床最早置放在惠山寺的大雄宝殿殿前,明代正德年间,被移置在二泉附近的一棵高大的古银杏树下,并建有一座“听松亭”, 亭中横卧一石,名“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从此,石床也就置于听松亭内了。
原来,这张石床是一块古铜色的巨石,石面平坦光滑,偃卧休息时,便听得阵阵松涛声,故称“听松石床”,俗称“偃人石”。
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 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听松石床”便由此而得名。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这里谛听松涛后诗曰: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字里行间渗透出古刹黄昏的宁静淡雅。
民间传说,听松石床又名“偃人石”,人不论高矮,偃卧到石上,石床会随人的高矮而伸长缩短,总是变得和睡着的人一样长。后来有个孕妇睡在石上,既有大人,又有胎儿,石床无所适从,难施仙术,从此失效了。传说金兀术被岳飞打得大败而逃,误以为这里可以听“宋”,便躺在石床上暂憩,忽然风声飒飒,松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金兀术以为岳家军追到,惊恐万分,滚下石床逃命去了。由于用力过猛,石床边上竟被他揿出一个手掌印,抓了几条指甲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