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珍《泰和重宝篆书折三试铸银铜对钱》赏析

标签:
金代泰和重宝篆书折三银铜对钱试铸玉筋体 |
泰和重宝篆书折三,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年间(公元1204年)所铸,《金史·食货志》载:“后铸大钱以一值十,篆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参行”,所见多为折十型大小基本两式,其中又以折三更为珍罕。钱文传是元代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手书。料为试铸钱,未正式行用,钱文直读,玉筋篆,因其字体清纯典雅,精美异常,朴拙典雅,素为历代藏家所珍爱,收藏价值较高。
泰和重宝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窄缘,直读,鉴于泰和重宝书法异常端美,铸制精整。且其钱乃金代名誉品,后朝各代伪仿后铸较多,正铸后铸、正钱花钱皆具,由于后来仿制的材质有所区别,故收藏时需要仔细辨识,去伪存真。
观此两品,乃一母同胞之姊妹钱,先看银质体态,红褐色间黑色包浆布满钱体,老银之典型包浆彰然,间发五彩,红褐色包浆入骨,钱体斑驳沧桑,千年传世遗珍品相,总体看其锈浆十分老道自然,铜质钱锈色包浆一流,可见残留有土沁之相貌,浅薄之锈包裹,虽薄确无懈可击,冉冉锈色,层峦叠嶂,青幽薄锈,凝重显老旧,锈凹凸之坑坑洼洼漫布,斑驳之貌足可见此钱之龙钟老态。青铜质地,铜色老旧,沧桑岁月之感,昭然自然天成之相,正是东北罐装窖藏之出,一言以蔽之,银铜两锈质锈相凸显自然天成之相,锈门可开之珍藏。
再观察钱形铸相,铜质直径30.2毫米,重达12.8克,铸体较为厚重,面文“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窄缘,直读。银质钱直径30.5毫米,重达16.3克,铸体厚重,银铜两钱为同母之胞,铸相细节版式除厚薄有细微差别外,其他则差无毫厘,然而不同材质相互印证,确实有遗存。再看其两品均铸规整,边圆廓正,穿轮精修,一流铸工,优质铸体;字廓尤显深竣挺拔,缘边光滑,实乃官炉嫡出,根正苗红矣,唯有大金朝有此官出精品珍泉矣。认真品赏钱文,其篆书书体,铸制精整,平凸规范,笔法规矩,字体端庄,整个书意彰显隽美俊朗,一眼看去,正是大金国美书美制之官炉铸币之遗珍矣。
在泰和钱中,长期以来,只见折十大钱多,而折三钱罕少,然,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以前不见现在可能有见,而且更为珍罕的版式出现,不足以大惊小怪的。进入本世纪,伴随地动山摇般的神州大建设,地宫震荡,秘埋于大东北地下的辽金钱币,纷纷下山出林。由此,泰和通宝篆书折三钱就面世了,虽说目前有公展,但也为数不多,特别是金银材质的更为少见,鉴于目前仍然罕见之情况,折三钱极有可能仅仅是试铸,这和泰和通宝篆书小平钱是为一样矣。
通过此钱的面世和辨识,愚不仅感叹万千,辽金代铸币真可谓辉煌灿烂,创无数,识难尽矣!就目前而言,任何最新的谱著皆难以囊括!而在莽莽苍苍的中华万水千山之中,必将还有无数我们没有见到的品种。此,便是使我们无比敬畏之处,那种妄言已尽知数千年来泱泱中华浩瀚泉事泉品之人,虽不说其不学无术外,更有者颠倒是非黑白,故作玄虚,制作各种理论毒瘤,为世人所反感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