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2015-04-29 20:45:06)
标签:

五代十国

折二型

应圣元宝背拾

银质钱

刘守光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圣元宝背拾,五代十国期间燕王刘守光应天元年(公元911—9913)所铸钱币之一。历谱所载,皆曰此钱为试铸币,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极为频繁,每个政权的存在时间都很短,因此这个时期的很多钱币都传世极少,成为钱币界的珍品。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在建立了“北燕”之后,开始大量铸钱。刘守光在应天元年铸造了“应天元宝”、“应圣元宝”等流通钱币。由于刘氏父子常年与四邻为敌,作恶多端,结果身死国亡,但他们所铸的钱币非常稀少,存世极罕,因而他们铸就古钱就为历代收藏家追逐的珍品。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事实上,若干年来,应圣元宝并未罕见到只有几枚计,其间虽说也有伪制,然所出真实可信者也绝非一二。同时,还见书意上有差异之不同版式钱存在,也有人研究对比,及至莫衷一是。显然,如果我们从真正尊重历史的角度去讲,刘守光既然铸钱,那肯定为政权所需,流用所要而为之。而既然如此,其决不可能仅开一炉,小量铸铸样子,自我把玩。故,其因宣示政权存在,为辖区所需而铸,尽管时短而致铸量不丰,然也非仅铸了几枚十枚。既然如此,其得遗存并于后世时有发现,便成必然。早期著谱者发现仅一二,录入谱中,并批其罕,乃在情理之中。然,后谱抄前谱,百十年下来,其真品现世量仍然不变,这便多少有悖常识,不合情理了。泉界此种行态,数十年来不知犯下多少错误,此乃不争事实,再次不做细表了。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历来应圣元宝背拾钱,因现世品有的书意呈现差异,此一点成为此钱真伪争议之最突出的一点,不少人撰文分析,反复多品比较,说法不一。而事实上,刘守光政权,因其小国之态,财力铸技皆有不足,故其铸币范模质量似又不足。此完全可导致同炉钱或者不同炉别的钱品之文字书意出现某种变化,故成版式之别,此乃古泉版式之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乃属于古钱因铸而致的特有现象,无需再为细表。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今天上博展示之钱币为方孔圆钱,正面为“应圣元宝”,背面刻有“拾”字,整枚钱币的直径为2.72厘米,孔径0.37厘米,厚度为0.2厘米,材质为银质。老银之典型包浆彰然,间发五彩,红褐色包浆入骨,钱体斑驳沧桑,千年传世遗珍,一派自然天成开门之洞矣。钱文书体拙劣,微带隐起,肉质粗糙,轮廓不整。进而我们品鉴此钱之钱文书意,其面文四字皆呈大小不一之态,书体似行似楷,古拙而率真。其中,“元”字行书,特征鲜明;“寳”字亦然,其宝盖头乃“点横”式,而非真正的“宝盖头”,此二者,也是应圣钱的重要书意特征之一(也见有真宝盖头之品)。同时,可见此钱之“寳”字“貝”上部为“且”字,而且“且”中的二横甚为明显,此和某些钱品之书意并不一样。凡此种种,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应圣元宝背拾钱,钱文细节上绝非仅一种写法或者铸相,而确实是有多种版式。(以上三段文字引用京川游侠师友的分析论点)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显而易见,愚见以为,首先此品应圣元宝背拾钱,结合其主要貌相,综合辨识,本真不邪,属于刘守光官炉之作。从形制来看,本藏之银钱直径2.72厘米,典型的折二钱,然目前泉界所展示的均为3.-3.4厘米左右的折三钱形制,而且以铜质所见为多,银质几乎未见,同时折二形制除本博所展之外,也不见泉界有展,是故,应圣元宝背拾钱确实存在折二钱,由此看来其他形制的钱也应该有存在,只是目前由于当时少制而使得遗存罕少而已,故本枚银钱又是该钱另一出谱版别实证矣,藏之有幸。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五代十国珍罕《银质折二型应圣元宝背拾脱谱钱》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