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珍罕《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初炉试铸小平钱》赏析

标签:
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银质小平初炉精铸 |
九叠篆皇宋通宝铸造于宋仁宗宝元年间,俗称“北皇宋”。钱文有真、篆二体,以篆体最为珍贵。“九叠篆”是一种特别的篆书,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之所以称为“九叠”,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九叠篆盛于唐、宋、元、明,但用于钱文极少,故被历代藏家视为难得珍品。对于该钱币的铸造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是“置样钱”,或“开炉钱”,而不是正常的流通货币。
九叠篆皇宋通宝皇宋通宝九叠篆钱币,不难发现其最大特点集中在笔划处,给人第一的直观感觉是笔划折叠均匀,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这个钱面。每一字每一笔划的折叠处都是九十度角。为了修平一些突出的笔划,对其进行平缩修饰。为使钱面中的四字外缘达到齐平的效果,做了收平笔划的处理。由于书写钱文的人深知汉字的笔划布局特点,构思时注重折叠笔划恰到好处,保持笔划间距的相等,灵活地对笔划简略的字适度变形,修平不规则笔划的走势,强调整体效果的和谐。这枚钱币具有鲜明的九叠篆的书法特色,笔划经过折拐后,弯曲却不失流畅,给人以整体上的韵律美。
据《收藏界》(2009年第9期、2011年第2期)连续刊发多篇论及九叠篆“皇宋通宝”的文章,所介绍的皆为铜质,并称此钱为历代泉家眼中的稀世之品,有的属馆藏,有的则为个人藏品。而愚藏之此枚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直径23.4毫米,廓厚1.4毫米,穿4.9毫米,重3.89克.比起行用钱体厚重有加,非一般行用钱可以比拟的铸相。其银质包浆醇厚,紧实自然,北坑所出,包浆典型,深入钱骨,黑中透赭,分布自然,边沿字体磨损痕迹不太明显,尽显初炉之貌,不愧为一派天成自然之相,宋官初炉之精铸精品矣。
纵观其铸工特征,可见此钱铸制和书法一样,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而观其铸体,可谓无比精整,整个铸体,可见缘廓穿廓线条宽窄一致,字廓深竣挺拔,钱文笔划清晰,干净利落,无丝毫流银粘连,彰显铸后之细工打磨之相。
再细观其钱文美书,秀丽端庄,神韵非凡,其书如纸上之写,篆书钱更有宋仁宗遗风。其铸制之精整,字口穿边廓高凸之匀称,几乎无懈可击,难寻瑕疵,如此这般,我们不能不叹服宋人高超之制钱技艺。由此可见,此等精整铸工,若非官炉精模铸就,还能出于何处?
另外据资料显示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皇宋通宝”钱既然由仁宗钦定,九叠篆“皇宋通宝”钱文或可能由仁宗御书,虽无记载,但并不排除。而“皇宋通宝”真书钱文则疑为是出自富弼之手,富弼当时与大书法家文彦涛齐名,他所题的《龙潭诗》真书石刻与“皇宋通宝”钱文很相似,当然这也都是后人推测。
总而言之,上述论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相同铜质或者铁铅质钱范式的基础上,宋代诸多钱品均同时铸有银质钱。而此银质钱,书法工整精妙协调,笔画转角自然圆润,字口深而清晰,地章传世包浆厚重自然。品相美轮美奂,感官效果更超越铜钱!无比珍罕,藏之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