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珍《宋名窑式样“大明宣德年制”款鱼耳炉》赏析

标签:
宣德炉风靡铜大明宣德年制鱼耳式炉铜炉 |
从宣德炉的制作来纵观中国铜制品的发展脉络,在宋元明清各朝属“仿古时期”。有明一代,最值得重视的是世称为“宣德炉”的铜质器物,它余韵悠长,是明代铜制品中重要而独特的一类。所谓“宣德炉”,即明宣宗宣德年间按照宣宗御旨为郊坛太庙所铸之供炉,当时同铸的还有大量的仿照宋《宣和博古图》诸书著录的器物,以及仿柴、汝、官、哥、钧、定等名窑瓷器式样铸造的铜制鼎彝诸器。据文献记载,宣德三年(
1428年)所铸铜炉,共3365件,除内库、殿堂御用外,许多也分赐给王府、妃嫔、文武官员、郊坛祠庙、宫观等。
关于宣德炉成分一说,几乎都异口同声辩为风魔铜,含有金和银之类贵重金属,然据考证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清世宗雍正时期“台几式炉”成分测定,锌成分已很多,表明已属黄铜器。可以看出“宣德”时是否已用黄铜铸造炉,另一件原藏瞿坛寺的“双耳活环鎏金铜瓶”。据载明“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内,钦建隆国殿,赐予宝器极多。瓶、炉、香案,皆宣德佳制也”,其中就包括这件瓶。对该瓶进行的无损检测,证明锌含量的谱图峰值在11.808~14.653,而锡的含量则为“零”。这些无疑表明,该器已属黄铜器。书作者提出,该器为“宣德二年”制造,可为“宣德三年”炉提供了用黄铜制作的重要参考。
今天上博展示的铜炉为鱼耳炉,系宣德炉器。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其仿商周青铜礼器簋,
“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其造型古朴厚重,撇口鼓腹,炉身两侧饰双鱼形耳。圈足,精黄铜铸造,包浆浓厚而温润,折角圆润线条优美,新颖雅致,古朴庄重,文雅大方,为仿宋代五大窑器物中的宣德炉精品。
测其直径双耳长14.5CM,口径12CM,高9CM。按其尺寸来衡量,本炉器型属于中号规格,其重达1538克。超出了清后仿的铜炉,用手掂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该宣德炉的风格设计以及包浆和铜质均有明代特征。视觉效果大方、上手厚重,显得有分量,体积和重量的比例相当和谐。
再来细看口沿,炉身以及底部露铜处,绿带蓝色锈甲胄,满身披挂,锈从骨生,总体锈色分布自然,天成之相,虽花甲斑斑,古稀沧桑,然包浆、形制雄风犹在,气宇轩昂,无不刻记其曾经历经地宫之悠悠岁月洗礼。虽然至此,然还是可以看出炉铜质表面金黄色包浆,炉质特别细腻,金光锃亮,表面有一层坚硬的传世古,色泽晶莹、露铜无锈处摸上去相当滋润、细腻,好像婴儿皮肤那样感觉,对光凝视,似乎有一种从内透出的奇光,韵味无穷。露铜表面微微看出铸造时的初相,光洁平滑,细腻无比。
最后翻到该炉底部细查,本炉款识方形框,内阳文、楷书,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印款,“宣德炉”的许多器上都有“大明宣德年制”等字样。为辨别宣炉之真伪,研究者和藏家常常把铭款的书法风格作为依据,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颇具其笔意。结构方正、体量匀称,线条轻重及粗细变化也无二致”。
本铜炉落款与瓷器上的落款形似、神似,几乎每个字体更是有如出于一人之手笔。其铸落款字体笔划生动自然,工整清秀,大字撇硬直到腰,明字日月横基本同高,德字心上没有横,宣字末笔横稍短,年字竖笔为悬针,制衣横不越刀。以上诸多特征显示,本宣德款炉基本上即使不能断为宣德三年制的宣德炉,其表现的内在特征和指标,也可以显示为宣德年期间制作,只是材质或许有所区别,但无论如何,能到明宣德年制作的炉,到目前这个时候,也能称之为真正的宣德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