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许晋候制紫砂段泥仿生竹节笔筒》赏析

标签:
清初许晋候紫砂仿生笔筒 |
明清之际,江苏宜兴制作的象生紫砂器,颇有称誉。制作精细,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
最早烧制象生瓷的,当属宜兴窑的紫砂象生瓷,后景德镇唐窑烧制的象生瓷,以造型和质地精美,深受宫廷皇家的喜爱。紫砂器创烧于南宋,始盛于明代中期(万历)直至当代,使用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烧成后透气性好的特殊陶土为原料,一般为无釉细陶器,从其土质优良和文化传统上讲,江苏宜兴紫砂器最负盛名。象生与仿生瓷的创作来源于生活,熟悉的瓷品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景象的强烈共鸣,惊叹神奇之余,我们被古代工匠的娴熟、髙超的制瓷技术所折服。
许候晋,清代康熙、雍正间(1662-1735)宜兴紫砂名匠。本紫砂笔筒尺寸:高121毫米,口径95毫米,底径1010毫米笔筒造型呈圆筒式,直口,
深直壁, 口径、 底径相若, 口壁适中, 底壁较厚, 笔筒底部地章平坦, 近于璧形底, 胎体较厚重。该笔筒为紫砂段泥,工艺复杂,
艺匠项圣思所制,造型奇巧,造型十分准确,仿生到位,皮壳雄浑,包浆老气,分布自然。该紫砂仿生瓷仿拟老干竹筒的外表体征,无论是其材质或肤理的感官和细节,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而设计制作。从陶瓷发展史看,明清之际,
宜兴象生紫砂器的制作十分成功, 并开象生瓷制作之先河。
细看笔筒的细微之处,老竹表面崩裂纹、劈裂、甚至老竹根的泥土污痕等均表现的惟妙惟肖。其泥料的配制采用段泥偏白,十分恰当和接近陈年老竹的颜色,真是绝妙。笔筒壁提拔:“忆君赋竹会金陵板桥初阳羡博艺甲辰秋晋侯书制”,书记。另刻有郑板桥风格的一副“墨竹”,由此可见此件紫砂作品记录了当时两位大师的浓厚的友谊。该器整体造型大方新颖,仿生到位,材质华贵,
制作考究, 工艺精湛,整器集书法,书画,印刻,仿生于一体,无不显示其珍贵,同时更
体现出当时的文人对文房用品的雅气与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