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璜型龙纹玉佩、龙凤纹连体玉佩一对》珍赏

标签:
春秋战国龙纹玉佩龙凤纹玉佩璜型连体 |
屈原《离骚》:“高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九歌·大司命》“灵衣兮披披,玉佩兮陆离”。
战国的玉佩繁缛华丽,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战国佩玉特别发达。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
第一件透雕螭龙纹外璜形O环玉佩,,虽器型不是太大,,看上去觉庄重古雅中显灵巧轻盈。直径6.9厘米,厚0.75厘米。重量40.2G.是一件装饰玉器,为不可多得的珍罕精品玉,玉佩由和田白玉雕成,窖藏之品,土沁呈色不明显。玉体凹陷下有年久使用的油脂粘附着。战国龙通常由蛇身、狮头、鹿角、鹰爪、鱼的鳞尾等组成,象征动物的刚健美与柔和美。该璜型佩龙纹满身均饰有战国典型的∽纹饰和方格纹以及麒麟纹,边沿勾勒一条印刻线槽,使主题轮廓更为鲜明。玉佩纹饰多样,多用曲线,飘逸流畅,造型新颖独特、设计周密,雕工精湛使整块玉佩精美绝伦。这种造型和纹饰,淡化了原来的压抑之感,强化了轻盈灵动的飘逸之感。
玉佩布局在设计上看,玉佩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外圈三条S纹饰的玉璜,两端刻成龙首状,边缘琢弦纹,头尾相互连接形成外环,内圈龙尾和后爪伸向外圈,凤冠和尾羽上下延成卷云纹,把内圈空间填满。奇特的螭龙躯体蟠虺纹饰,圆润、硕大、突出。整体纹饰、形状雕琢复杂,极难的工艺,形体瑰丽。
另一龙凤圆型佩,和田白玉雕刻成型,尺寸6.9X0.85厘米,重量43.7克;为一种环形的龙凤鸟纹,形体抽象,雕琢精巧,环中的螭龙,婉转飘逸,龙凤相连的形体是战国龙凤壁、佩、璜等器形的常见设计。为上承春秋下拓秦汉的精典之物。
布局的设计上看,主体半圈为一条游龙,呈现S型,两爪及尾伸向内圈。游龙的冠、尾羽和后爪也伸入内圈,冠及尾羽上下延伸成卷云纹,把外圈顶端空间填满,后爪为了不破坏与卷云纹“呼应”的效果,不表现其尖锐的爪子,因此形成了整体的和谐感。游龙张开的前脸上站立了一只凤鸟,呈现另一半部分,两者合为一体O型佩。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似喃喃细语,两者似一应一合,妙韵天成。龙凤互相缠绕,富曲线美,龙凤相对,寓意吉祥。龙凤纹满身均饰有战国典型的∽纹饰和方格纹,边沿勾勒一条印刻线槽,使主题轮廓更为鲜明。玉佩纹饰多样,多用曲线,飘逸流畅,造型新颖独特、设计周密,雕工精湛使整块玉佩精美绝伦。这种造型和纹饰,淡化了原来的压抑之感,强化了轻盈灵动的飘逸之感。由此可见工艺超卓,设计独特,堪称绝世瑰宝。
这两件玉佩玉质圆润,以和田白玉琢磨而成,
无绺无裂,品相完美。玉质体如凝脂,脉理坚密,温润纯正,精光内蕴。工艺制作精美甚至完美,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龙凤造型简约又符合美学标准,更重要的是,这件玉佩采用镂雕工艺,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细节精美,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凤与龙阴阳相对,既代表男女相生相袭,又代表和谐美好,故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之说。龙凤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楚人崇凤,楚先民也以凤为图腾,龙威凤俏,凤的俏丽使楚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得以释放。足以代表战汉玉器工艺的巅峰水平。
这类和田玉质的龙凤纹玉佩,起源于商周,流行于春秋战国,在汉代逐渐消逝。而这类龙凤同身、龙凤首相连对应的器型定型于春秋早期,并成为春秋,战国,汉代大型龙凤玉佩的基本形制。根据器型,纹饰,琢工,抛光工艺四个方面的特征所以应断为春秋战国晚期玉器。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