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语文研磨课的评价与思考
(2021-12-11 16:46:46)
标签:
教材整合 |
分类: 教育管理 |
前几日,听了一节新教师的语文研磨课,耳目一新,感触颇深。优点有三,一体现了教材整合思想。课题《侠骨柔情陆放翁》,打破传统的就诗讲诗形式,从课本选入的《书愤》切入,选择陆游的组诗全面铺开,分析陆游丰满而立体的形象。二突显课改理念。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展开对陆游形象的把握,课堂气氛浓烈。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反复强调主题核心词:侠骨、柔情;手法、形象,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领悟力以及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是一堂崭新、大气、有格局的课。
但直言不讳的说这节课是有漏洞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整合”内涵的理解不够,导致陆游的形象把握不准确。教材整合不是机械的知识汇集,也不是简单的章节叠加,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核心的前提下,立足教材,又能站在教材之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学手段。换句话说,教材整合就是“把书读薄”,体现着教师专业知识横纵贯通的能力,也彰显着学科素养的深厚。教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着课堂的准确度和高度。
授课教师通过《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作品得出陆游的“侠骨”形象以及通过组诗《钗头凤》得出陆游的“柔情”这些都是不错的。但在分析《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等作品时得出陆游是闲适的,淳朴的,这显然是不准确的。此处只以《临安春雨初霁》为例说说我个人的看法。说起陆游,“有志爱国”是他的核心词,“有志却不得志”是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生存状态。《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晚年作品,虽已赋闲在家五年,但恢复中原之志仍未泯灭,奈何懦弱腐朽的南宋偏安一隅,诗人也只能是有志难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只能做“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无聊之事,消磨时光,排解心中块垒,这是怎样的一种压抑与阵痛,像极了那个时代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张孝祥的“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我们分明看到的是“网中困鸟,笼中困兽”,怎么可以说成是天边的闲云,塘边的野鹤呢?这显然是对南宋整个朝代的把握不准,对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文化属性把握不准。任意撷取某片诗句做断章取义的处理是草率的。上面提到了“教材整合”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大道至简的境界,这需要我们文火慢炖,丝丝入味,切不可浮躁了事。
“教材整合”的提法已风靡若干年,但真正敢做、能做、做好的却寥寥无几。新教改风暴在2020年终于落地——所有科目改编成新教材 ,“教材整合”的概念如教科书一样正式纳入日程,去除“碎片化”思想,培养“整体性”思维也正是纳入单元目标。种种“正式”表明我们的思想要改,课堂要改,不改就是抵触,不改就会落后,不改就是对学生对教育的不负责。
本节课虽有不足,但已先声夺人,昭示着一粒粒种子的萌芽,正在破土而出。虽然在成长过程中,不免遭受风霜雨电,但它是崭新的,有力量的。愿所有同仁都能珍爱、保护、成全这样的萌芽,让它们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