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地理示范课的评价与思考
(2021-11-11 20:10:58)
标签:
示范 |
分类: 教育管理 |
示范课,顾名思义,就是对现行教学起到“示范”作用,是执教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组织课堂,引领其他教师向“理想课堂”发展的一种活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校本教研形式。昨天听了一节高二地理示范课,受益匪浅,个人觉得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以下是本人对这堂课的评价与思考。
一、突出新理念,理念真“落地”
新课改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区域课改喊了十几个年头,但理念依然只停留在口号上,多数教师仍然浅尝辄止,止步的理由很多:怕学生不会讲,嫌学生表达太啰嗦等,白白浪费时间。其实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为师的强势与诸多不放心。今天的地理示范课真正做到了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主人。具体表现为:
从学生的自学思悟(自查自纠)到合作交流,从展示组的展示表达到其他组的补充质疑,无不体现着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暴露、自我绽放。整个课堂是学生的,是几十个生命的“狂欢”。尤其是展评环节,学生大胆展示、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思路完整。体现着执教教师常态化的训练有素。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作用,进行“转场”的串联;在巡视自学时进行“微点拨”,在合作展评后做高屋建瓴的“精讲点拨”,呈现本堂课的规律与核心思想。
我想,这种课堂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阳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新课改的最终归宿。这样的课堂也真正的让教师解放出来,改变了传统课堂“教也昏昏,听也昏昏”的疲劳状态,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的幸福感。
二、科学巧设计,课堂真高效
解放老师,让学生成为主人,不是任学生“随波逐流”,“恣意妄为”,教师“作壁上观”“高枕无忧”。相反这样的课堂,更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和处理课堂的智慧。这是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幕后支撑。本堂课设计科学巧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科学合理:
.综合思维: 结合试题信息,有效调用和整合相关知识原理形成正确解题思维。
.区域认知: 明确试题区域背景,从区域特征出发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实践力:从地理实验和考察题目中掌握地理实践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人地协调观:对于区域人类活动做出正确评价,并给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建议。
本目标明确了地理学科素养,体现了目标指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方法指导性、启发性的基本要求。
指向性:目标要体现“学生”指向,尤其是体现学生行为的关键提示词,即实现的是“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案例中“结合”“调用并整合”“形成解题思维”等一系列动词明确指向学生行为。
梯度性:目标要体现由知识到能力、由思维到情感等梯度的变化。案例中从目标一的“知识原理的调用整合”到目标二“分析要素关系”再到“实践方法和技能的总结”最后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处理”体现了目标的梯度性。即从知识到思维到方法到价值观。
可操作性及方法指导:学习目标不能大而空,要具体可操作。案例中“结合试题信息”“明确区域背景”“通过地理实验和考察”等都在引导学生在“过程方法”中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学科素养。
启发性:通过学习培养高尚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形成正确价值观等。案例中目标四引导学生形成对事件的正确评价,并培养积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
2、微视频引入适时高效:利用一个物理实验:傅科摆,直观而趣味地突破重难点,证明地球自转,验证试题表达内容的实际存在性,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
3、课堂技术精巧
指讲教师用“任务分配”开展教学,用方法指导教学,同学们在“任务”与“方法”思悟、展评、质疑、补充,激荡一个又一个精彩。
任务二:小组按照分工探究正答率低于70%以下的试题。
探究题目 |
探究组 |
展示组 |
点评组 |
3 |
1、2 |
1 |
2 |
9—10 |
3、4、5 |
3 |
4、5 |
13—14 |
6、7、8 |
6 |
7、8 |
科学精巧的任务安排打破了课堂只是几个人“唱戏”的舞台模式,而是组组有目标,人人有任务,真正做到了有展示、有点评、有质疑、有生成,动静结合、和谐共进,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热烈的课堂氛围。
当然每堂课都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本节课最后一个主观题处理较仓促,草草结束教学任务。我想,若是把相似的课堂流程,像我们整合教材那样进行整合,即前三个探究题目由分开展评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展评;变式训练也进行集中处理,不仅会大大节省时间,也会使课堂节奏更整齐,更能凸显课堂主题(重难点),这也就解决了课堂中的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