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发展与调适-2

实践关注点聚焦:国人眼中的课后服务认知框架分析
学校课后服务进入转换期的事实也表明:我国学校课后服务正经历着课程规模与质量、校外力量参与与反参与、监管无标准与标准化的较量,民众期待的中国式学校课后服务形态正在孕育之中。那么,国人认识学校课后服务的框架如何?其核心关注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决定中国式学校课后服务框架构建的关键依据。为此,本研究对18份学校课后服务骨干教师访谈记录进行了编码分析,希望藉此把脉其核心关注点,揭示出这一服务认知框架的形貌。
(一)学校课后服务效能认知框架
为了深入了解学校课后服务真实状况,本研究从课后服务面临问题与改进建议两个维度开展了访谈,并对之进行了主轴编码与框架建构工作,从中理出了11类存在问题(表1)与18类改进建议(表2):
表1 学校课后服务问题主轴编码
序号 |
范畴内涵(问题类) |
副范畴 |
主范畴归属 |
1-1 |
课业辅导为主、艺体指导不足、社团活动开展不够 |
课后服务形式A1 |
服务内容 |
1-2 |
课程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足、社会资源整合不够 |
课后服务资源A2 |
服务内容 |
1-3 |
政府购买比、学校承担比、家长出资比、社会资助比 |
课后服务收费A3 |
服务管理/服务结构 |
1-4 |
三方机构课后服务准入标准缺乏、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缺乏、三方机构课后服务退出标准缺乏 |
课后服务制度A4 |
服务管理 |
1-5 |
作业辅导时间过多、艺体指导时间不足、社团活动时间不足 |
教师服务时间B1 |
服务结构 |
1-6 |
上课为主、指导不足、组织不足 |
教师服务内容B2 |
服务结构 |
1-7 |
学科专业水平不高、艺体指导成效不佳、活动组织效率较低 |
教师服务专业性B3 |
服务内容 |
1-8 |
基本课时费较低、课后服务补助较低 |
教师服务薪资B4 |
服务管理 |
1-9 |
家长对服务方式需求多样化与服务单一化矛盾、家长对内容需求个性化与服务统一化矛盾 |
家长教育需求 |
服务结构 |
1-10 |
学生课堂学习时间不合理、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较长、学生生活娱乐时间较少 |
学生在校时间D1 |
服务结构 |
1-11 |
学生课堂作业较多、学生课后作业较少 |
学生作业量D2 |
服务结构 |
表2 学校课后服务对策建议主轴编码
序号 |
范畴内涵(建议类) |
副范畴 |
主范畴归属 |
2-1 |
学校动员与家长自愿,学校统筹与(年级)组长负责 |
服务主体a1 |
服务管理 |
2-2 |
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与课后服务相结合 |
服务课程a2 |
服务内容 |
2-3 |
学校积极引进社会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均衡化 |
服务资源a3 |
服务管理 |
2-4 |
建议由主管部门或政府出资购买社会力量开展课后服务,学校适当收费 |
服务费用a4 |
服务管理 |
2-5 |
完善评价制度体系、学校完善激励制度、研究制定统一《课后服务标准》 |
服务管理a5 |
服务管理 |
2-6 |
内容学习与素质培养并行,校内组织与校外调剂并行,环境熏陶和活动引导并行 |
服务实施a6 |
服务结构 |
2-7 |
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特长,针对不同老师的特长,开展不同的社团 |
教师完全参与b1 |
服务内容 |
2-8 |
教师分工合作,选择参与,落实弹性上下班 |
教师不完全参与b2 |
服务管理/服务结构 |
2-9 |
外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学校教师退出课后服务 |
教师不参与b3 |
服务内容 |
2-10 |
灵活设置学生课后服务时间 |
分时服务c1 |
服务结构 |
2-11 |
课后服务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育 |
分段服务c2 |
服务结构 |
2-12 |
学生错峰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场地等 |
分场域服务c3 |
服务管理 |
2-13 |
设计趣味性作业、设计生活化作业、设计探究性作业 |
作业形式d1 |
服务内容 |
2-14 |
作业内容应情境化,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
作业内容d2 |
服务内容 |
2-15 |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合理的作业时间 |
作业时长d3 |
服务内容 |
2-16 |
作业难易分层,作业分量分层,作业评价分层 |
作业分层d4 |
服务内容 |
2-17 |
根据学校、家长的需求自制个性化的课后服务 |
定制服务e1 |
服务管理 |
2-18 |
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系统有助于学校管理端协助学校课后服务 |
技术支持e2 |
服务管理 |
在上述编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影响学校课后服务效能的因素进行了编码归类分析,形成了以下课后服务效能主因素分析框架图(图1):
图1 学校课后服务效能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图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国人对学校课后服务效能关注的核心内容是:服务内容、服务结构与服务管理,其中,决定服务内容的主要是课后服务的价值观念、专业追求,服务结构的幕后决定者是课后服务主体结构,而服务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课后服务管理体制。从这一角度看,课后服务价值观念、服务主体构成、服务管理体制是决定我国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三个背后主因。
(二)学校课后服务形成链认知框架
以上分析是在因素探索、编码技术指引下展开的研究活动,它从立体多维、静态结构的角度出发,对事关我国学校课后服务的主因素进行了静态梳理。其实,学校课后服务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连续体,是由课后服务“举办——构架——实施——评价”构成的动态链环,为此,本研究还沿着课后服务生成链对上述因素进行了系统重组(表3),进而理出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形成链条或纵向结构图(图2),厘清了国人对优质课后服务形成过程的大致认知框架。
表3 学校课后服务纵行分析编码
序号 |
课后服务 形成链环 |
对应编号(表1、表2) |
链环1 |
服务举办 |
1-3 1-4 1-8 2-1 2-3 2-4 2-8 2-9 2-12 |
链环2 |
服务构架 |
1-1 1-2 2-2 2-7 |
链环3 |
服务实施 |
1-5 1-6 1-7 1-9 1-10 1-11 2-6 2-10 2-11 2-13 2-14 2-15 2-16 2-17 |
链环4 |
服务评价 |
2-5 2-18 |

图2 学校课后服务的纵向形成链条认知框架
这一链条分析表明,一项优质学校课后服务理应具备四个关键特征:一是服务举办方式科学,能够有力统筹服务发起方、参与方、资助方、监管方等四方关系,形成相对合理的服务协作关系、课程共建关系与责任共担关系,确保课后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开展;二是课程服务构架科学,具体体现为:内容上坚持生本取向,形式上追求丰富多彩,类型上强调融合创新,确保课程服务内容形式与学生学习需求结构基本契合;三是课程服务实施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教情、学情、时间、内容等因素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学生个性化与大众化成长需求,努力打造校本化、生本化、专业化课程服务;四是服务评价重视实效,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获得感、社会的满意度、教师的成长性、家长的参与度、标准的达成度、评价的激励性等方面,切实发挥课后服务评价的反馈、激励与促优功能,力促课后服务建设质量增循环的形成。
(三)我国学校课后服务高效运行机理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相信,维系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生命线的两大关键要素是效能性与持续性:前者关注的是学校能否以服务效能质量建设为中心,全面优化课后服务内容、服务结构、服务管理等要素,系统性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能力;后者关注的是学校能否以可持续服务链建设为中心,全程优化课后服务链环性能,让课后服务举办、构建、实施、评价四个环节上不断提质增效,确保课后服务生命力持续走强。进言之,要确保我国学校课后服务持续推进需要两种思维:一种是有机体思维,即在全要素关注、立体式服务理念指引下,将事关课后服务效能的三个关键要素——服务内容、服务结构、服务管理统筹考虑,对每个要素进行精细化打磨,努力达成“课程设置有质量、服务结构求平衡、服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目标;二是连续体思维,即在全过程关注、持续性推进理念导航下,对学校课后服务形成的四个关键链环进行精细雕琢,切实做到“服务举办自主灵活、服务构建丰富多变、服务实施响应需求、服务评价重质重效”,为课后服务持续发展构筑一条高速成长之路。在此,本研究将我国学校课后服务的高效运行机理图示如下(图3):

图3 学校课后服务高效运行机理
上图表明:我国学校课后服务高效运行需要两条路径支持:其一是服务单项内部优化,即从服务内容、服务结构、服务管理的系统性优化入手,对每个课后服务进行全要素改进,着力提升单个课后服务项目、每个学校课后服务模块的质量与效能;其二是服务运行周期优化,即从服务举办、服务构建、服务实施、服务评价四环节入手,开展课后服务周期性迭代升级,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自我更新能力与持续发展力。在课后服务运行中,两条优化路径有机整合、同步推进,必将促成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