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素质教育》访谈
(2022-12-24 08:25:33)1《西部素质教育》编辑:教育部一直提倡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请您谈谈您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回答】“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全面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形态,是对片面知识技能教育、极少数精英教育的超越。素质教育肩负着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持续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重任,它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的必经教育之途。当代社会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现代化社会,是新生职业次第涌现的社会,这就需要新生一代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能力基础,具备持续发展的意识与努力。素质教育恰恰是因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帮助提升现代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一把利器。在不同教育阶段,都需要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开展面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要求对所有幼儿开展基于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保教活动,让幼儿在立体、多样、生动、具体的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快乐课堂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坚决反对应试教育,要求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统领下开展各学科教学教育教学活动,为青少年持续发展、一生成功坚定坚实的素质之基;在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要求高校要开展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人文与科技兼修的综合教育,处理好专博关系、知能关系,在“厚基础、宽口径”课程理念指引下,提升大学生对整个人生、多变时代、职业更迭的适应力。
2《西部素质教育》编辑:总所周知,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类高校之一,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摇篮”,请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说说师范院校如何培养师范生。
【回答】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造就创新型、专业化、高素质教师是师范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师范院校助力教育强国伟业的根本途径。作为师范院校,要培养好师范生,必须重点考虑做好三方面工作:
其一是做好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为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之所以能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根源所在,加强师范生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情怀教育、师德行为规范教育,是教师职前教育服务师范生职业成功的入门课程、首要课程。 善于将师德理念与师德实践、师范生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力促师德规范沉潜到师范生的身心与灵魂中去,是造就高素质、专业性、创新型教师的必经之途。
其二是创新专业知识教学方式。专业知识是成就专业化教师的观念之源、理念之源,获取丰富教育专业知识,将之在实践中转变为专业能力、专业智慧,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就目前而言,转变教师专业知识教授方式,创新师范生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师范教育品质的入手点。就当前而言,在“大师范”理念指引下,善于利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情景辅助式教学、项目搭建式教学来提升专业知识教学效能,让知识教学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是创建高品质师范教育的坚实支撑点。
其三是夯实专业实践教学。知识、技能在实训实战中转变成为师范生应对具体、复杂教育教学问题的专业能力与智慧,不经历实践实训环节的历练,师范生专业学习始终会停留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水平上。多年教学管理经验表明:要全面提升师范生实践实训课程效能,师范院校必须善于借助师范生具身实参与、亲身体验、实践感悟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促使师范生在实践中变知识为能力,变能力为智慧,变智慧为素养。
3《西部素质教育》编辑:“教师专业成长是渐进累进的过程,是经历若干专业发展阶段而抵达专业成熟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标志就是一套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请您谈谈师范生如何从学习进阶进入到教师学习进阶,以及教师学习进阶怎样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
【回答】教师学习进阶是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层次化、序列化的科学理念,师范生要实现从“知识学习进阶”走向“教师学习进阶”或“专业学习进阶”,就必须熟谙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阶段,如“新手——熟手——能手”的阶段,善于根据每一个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知识、能力、人格、精神的具体要求安排自己的专业学习计划,逐步逼近高阶专业学习目标,最终实现面向能手教师的质变与飞跃。进言之,在不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是不一样的:在新手阶段,教师的关注点是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教师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其教育思维方式是知识应用式,即试图用相应教育教学知识来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其对真实教育问题的认识倚重于书本上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情景化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在熟手阶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与扩展,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其教育思维方式中经验化成分飙升,理论知识应用式思维日渐弱化,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格开始形成;在能手阶段,教师日渐认识到既定经验对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的束缚,开始深入思考现实教育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认识角度与认识方式,理论知识与经验实践间有机融合的发展倾向日趋明显。正是由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阶段性差异,倡导进阶式教师学习理念,瞄准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特点,科学设计师范生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对于提升师范教育的针对性、效能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西部素质教育》编辑:教育事业是国家之本,请您谈谈您对教育事业的看法?
【回答】教育事业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奠基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一个不重视教育事业的民族、国家、社会是没有未来与希望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事业是国家之本”的提法具有其科学性依据,是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方针、统筹各类社会事业、提振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基本考虑。在强国梦想实现中,教育事业发挥着多样化重要作用:一方面,教育事业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增强国民凝聚力、提升国民全局意识来支持国家建设事业,为现代化实现创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力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教育事业可以通过知识教学、能力培育、专业训练、精神教化来为国家造就大批卓越人才、精英人才,满足强国事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能动性、引领性、关键性作用。人心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教育事业正是通过优质教育服务的培育、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彰显着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极其重要性地位。正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创新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国家教育事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国家教育软实力,充分挖掘教育事业在国民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优秀人才培养中的巨大潜能,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性教育国策。
5《西部素质教育》编辑:论文是学术生命体的基因构成,论文发表是学术活动的基础环节。请您给教育类同行和学生一些关于如何从选题到发表论文提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指导。
【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的基础活动形态有两个:一是研究探索,二是论文发表。在研究探索活动中开展实验探究、分析研究数据、反思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建构是学术研究的一条基线;在研究探索活动之后撰写学术论文、升华学术思想、共享学术成果、影响社会实践是学术研究的一条生命线。从这一角度看,学术活动不仅需要论文的撰写与表达,更需要借助论文发表环节的规范、优化、提质来增强学术事业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从学术论文发表经验来看,个人个人有两点经验值得一提:一是坚持将创新、领悟视为论文表达的灵魂,坚持在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实践体验基础上尽可能形成超人一筹的学术视角、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以之作为提升学术论文社会影响力、实践变革力的坚强后盾;二是坚持将学术写作过程模式化、技术化视为增强学术发表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主张在学术经验积累、学术方法总结、写作流程固化基础上找到一条高效率的学术论文撰写线路,尽可能删减消耗学术精力、分散学术注意力的冗余写作环节,努力探讨一条“专注、专心、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发表捷径。例如,在论文选题上倡导“理论视角+热点问题”的技术性套路,在结构布局上强调“问题提出-分析-解决”的研究主线,在论文质量控制上关注“三环节”——选题、提纲、定稿等关节点把控等等,这些做法建议具有明显的实操性与技术性,可供学术研究者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