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家筑基功法——河蚌采气功

(2022-09-29 16:05:02)
标签:

道家养生

内功心法

健康

文化

道家筑基功法——河蚌采气功

                                      纯阳村童

 

此功吸取河蚌采气育珠过程中吐纳及吸收日月之精华的动作,在意念中模拟河蚌两壳开合,吸气时张开采日月之光天地精华,呼气时意念闭壳,吸纳之精华会于黄庭。

本功法分三部分组成,环环相扣,炼习完成半小时左右。炼功完成,气充带脉,丹田气旋,精力充沛,并为炼习周天功法打下基础。本功三式分别为:站桩培元,吐纳开怀,采气育丹。

1、 站桩培元

     动作: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廖远,然后从远处缓缓收回,返观内视,不合闭。松肩坠肘,全身松透站立三五分钟。两手缓缓从两侧起来,抱着肚子,两手中指尖隔着衣服轻轻附在神阙穴边缘,手腕和肘轻轻地贴在带脉上,用意不用力(见图一)。开始意念手心劳宫穴贴在带脉上,刚开始感觉似贴非贴,少时即感觉劳宫穴与带脉有热感,贴到一块了。意念由劳宫穴转到少海穴贴在带脉上(少海穴在肘内侧肘横纹端),开始时也是似贴非贴,带到感觉贴住发热时,意念再回到劳宫穴,如此循环往复炼习。锻炼一会,就会觉得两手抱着一个大球,此时意念两脚踩着一个大球,头上也顶着一个大球。这三球相照就叫“三田合一”。

待到手抱的球似乎要突出时,就可炼习下一式。

心法精要:1、带脉引气法为道家之秘诀,要点似贴非贴,不贴也贴;2、站桩时自然百会穴、会阴穴与两脚涌泉穴连线中点在一条线上;3、项直、展眉心、松会阴,背部有向四面撑开之意,腹部自然得气,温润活泼;4、此式坚持时间越长越好,但总以舒适为度。一般最少不低于10分钟,并逐渐延长时间,单练此式不低于30分钟。

2、 吐纳开怀

动作:两中指尖离开神阙穴,感觉像有一气球越来越大顶着两手向外向上走,到手指与肩平时止,似乎手臂已触到河蚌壳,如此站桩35分钟,有得气感最好。(见图二)继而双手转向下,以两中指尖按摩气冲穴。气冲穴在腹股沟上部,耻骨结节外上方。接着双手中指依次按摩阴陵泉穴、三阴交、悬钟、阳陵泉和环跳穴。按摩完环跳随势,两手上起扶着后腰肾俞穴位置,拇指朝下,中指尖在命门穴(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以两手心和命门穴为圆心各画一圆(见图三),这叫“三环套月”。三圆本是直立的,要意念想着把三环摆成水平,这时身体向后仰,目视后上方天之极远处。似伸懒腰状,但要松柔,舒展,不能用力。此动作如河蚌开怀一样(见图四、五)

   这样待三五分钟,待觉得两脚心已入地,而头顶百会穴贴地时,腰可伸直,像受力向后弯的藤条,外力消失,自然弹回的样子。这时,百会穴就会把涌泉穴的“水”引上来,叫做“龙头引水”。

炼完此式,松肩坠肘,两手自然下垂,放松,调息凝神几分钟便可转入下一式炼习。

    心法精要:1、由抱腹到浑圆,是有气催着形成的,体会气充之感觉;2、按摩穴位要准确,以有酸麻感觉为度;3、开怀时,后仰要松腰,意在腰椎、胸椎、颈椎,体会慢慢被拉开之感觉;4、“龙头引水”为下一步功夫打基础,直立时意念独立天地之间,气有百会沿任脉徐徐降至会阴。

3、 采气育丹

   动作:承上式,双手上举,手心相对,肘微曲,掌心分开同眼宽。两中指尖与眼同高时,中指相接,然后分开,使两掌心距离与两大脚趾距离等同,似乎中指与大脚趾的连线分别为河蚌壳之两侧,并且微微张开(见图六)

   紧接着,两中指又相接后即张开,两臂向左、右斜上方伸出,掌心朝天(见图七),此时,意念想着百会、双劳宫、双涌泉穴,尽吸天地之真气。微闭吸,然后呼气,双手又中指相接,随着松肩坠肘,两手自然下落分开,落在腹下丹田相平位置,意在丹田,天地之真气尽归于丹田(见图八)。如此做七次而止。

最后,再做一遍第一式站桩培元,作为收功。

心法精要:1、吸天地真气时,意在鼻尖,以鼻之吸带动大穴之吸;2、呼气时,意在丹田,感觉丹田有一红球微微转动,吸纳真气。3、收功时,只做双手抱带脉即可,感到带脉与劳宫穴、少海穴有气感,便可双手揉神阙穴,收功。

 

注意事项:1、本功法占时不长,可随时炼习,最好早晚各一遍。

          2、选择空气清新,水边绿荫地练功为好,室内保持通风。

          3、功后半小时内禁止大小便,不触摸冷的东西。

          4、如时间不允许,农历的初一到初三,十五到十七必须坚持练功。因为月初,在太阳出来时炼功采气,可得太阳之真阴;月中在月亮升起时炼功,可得太阴之真阳。学者切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