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体松是习练太极拳内劲的不二法门
(2022-09-29 15:28:57)
标签:
道家养生精气神内功心法文化 |
心静体松是习练太极拳内劲的不二法门
凡是习练太极拳的人,都不愿意听到“太极操”的批评意見,都乐于接受真拳的称赞。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越不愿意听,却越能听到。究其原因,是一些习练者还未找到习练太极拳内劲的法门。
太极拳是道家依据阴阳互根、虚实变转的原理编制的内功拳。因此,习练太极拳就要在研习和锻练内功上下功夫。
什么是内功呢?内功是内劲从人体筋骨通出穿透外物的功能。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讲,内功是内劲的应用,内劲是内功的本体,所以,内劲是内功的基础和核心。要锻练内功,必须练实内劲。内劲充盈厚实,始终处于蓬勃的状态,一旦有神意的引领就立即象放箭一样从筋骨通出,以实现自己应有的功能。
怎样在筋骨内曲蓄自己的内劲呢?就是让神意引领内气从筋骨内流通。神意气相融相合,凝聚一体,流入骨髓,就是内劲;如果在筋骨外与肌肉之间的腠里流动,那就是外劲。外劲是分散的,不能形成凝聚的整劲。只有由脊骨发出来的内劲才能形成通出的整劲内功。
这样一来,如何使神意气融合入骨,就是习练内劲的关键。
如何使神意气融合入骨呢?就是习练者在行功走架时要做到心静体松!这个道理仅只四个字,就象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可是,许多习练者对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心贵静、体贵松” 是习练太极拳内劲的不二法门!
练太极拳,难能可贵的是心静。东看看,西瞧瞧,耳边听着音乐,心里想着杂事儿,那是静不下来的。要保持心静,就要求练拳的外部环境安静下来。心静了,不生杂念,才能使心态松驰下来。心态松了,体态才能松驰。心态松、体态松,神意领气才能沉下来。拳谚说:“松沉松沉,松了才能沉。”“体态静、意念静,静了才会动。”气沉下去了,意念敛气才能进入骨髓。这里,贯彻的是太极拳“虚实变转” 、“ 动静相生” 原理。《十三势歌》讲的“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全身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就是这个道理。
心静体松这个内劲法门,其实是太极拳特有的柔法炼气之法。习练者只要用慢的速度,均勻的节奏,轻松的动作,柔缓的姿势练习,在心静体松的情况下,神意气自然就相融相合,自然就收敛入骨,自然就凝聚在骨髓内。这种内气化生出去达于四肢,通出体外,使内气与外气相合后再流通体内。这样的牵动往来,就以脊骨为中心、四肢骨为分支的个个圆形纵气圈与内外相合的横向平气圈相交织,成为纵横交错的球体。这样久而久之的习练,必然形成肉软骨重的状况。那时,“绵裹铁”的功夫就炼成了,用内劲专主一方打出,对方就象受到铁锤撞击一样的沉重,上气不接下气,惊恐万状。
从养生角度讲,内劲的蓄养也是大有裨益的。神意气敛入骨髓,能够增加其含氧量,增強骨密度,使骨质坚韌起来,从而坚強了体魄;同时,提高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使其益寿延年,成为“不老之松”!
心静体松既然是习练太极拳内劲的不二法门,那么如何开启这个法门呢?
开启这个法门的唯一办法是练拳用意。打个比喻来说,用意行功走架,就是开启太极拳内劲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所谓“意”,即意识、意念,或思维、思想。这种物质具有灵动性。它是肾精与心精化生的“神” 的派生物。练拳时,只要按《地天泰》卦的方位站好,面南背北,人体的心肾就会相交。这时,肾精化生的神就属阴,心精化生的神就属阳,阴神与阳神相融相交,就产生具有思维功能的意识来。这种意识只是基础,属阴,它与人的大脑所派生、属阳的意相融相交,就化合成更高级的意。这种意,即有逻辑性,又具象形性,是两种元素的高度统一。用太极拳术语来表达,就种意才是“真意”。
何谓“真意”? 就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意。它既能用抽象思维的逻缉意来精准练拳,又能用虚拟的象形意去引领人体气血的走向。用真意去行功走架,心态就能平静,体态就会放松,即使再认真地“抱元守一”,也不会出现僵劲儿。
有些拳家认为,“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怎么练就怎么打”是用意。对这种意见,李雅轩大师予以批评,说这是外家拳的提法,不符合道法自然。总想着打人,身体会出现僵劲儿。
有些拳家耽心执着用意会出现僵劲儿,就得出这样用意的一孔之見:“有意也无意,无意出真意。”这个俚语缺乏明确性,又是有,又是无,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因为它缺乏确定性,让习练者无法掌握,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正确的提法是京东汪永泉大师一脉所主张的象形意即真意的提法。这种提法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逻辑意,但在实际练拳时,逻辑意会自然的发生着。象他讲述的杨氏太极拳由“风钟”象形意引伸出的“三道气圈”、“ 三关一竖”、“ 提插荡摆的钟锤” 、“ 挫打丈外吊箱后靣的合页”等等,就是真意。
真意能用一念去排除万念。这一念也不是用打人的意去引领气血的走向。所用的象形意具有虚拟性,所以使心态不紧张而始终保持平静的状态。因为用一念去排除万念,使心态始终保持平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说“心贵静”。
心靜才能体松。心不静,体态是松不下来的,会总有一股僵劲儿在充斥着。有僵劲儿的阻遏,神意气便不能流通。神意气不能畅行于筋骨之内,内劲的凝聚就很难形成。为什么有的习练者出功夫早,几年的习练就功夫深厚,有的习练者出功夫晚,练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功夫还很浅,其原因就在这里。
体松也是要用真意的。用搬出傢俱杂物使房子腾空的真意去引领内气横向里往体外散出,纵向里身体才能放松,否则,想着放松也是松不下来的。说是松、散、通、空,也是没有落实的一句空话。汪永泉大师生前讲解杨公健侯的拳经时曾说:散松散松,横里散开竖里才松。太极拳理念上的“虚中”,就是这个意思。
太极拳习练者们,如果要弃操而就拳,就必须掌握心静体松这个内劲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