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注意秋分时节调养

(2023-09-24 15:05:19)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然秋凉,秋燥,秋悲,秋乏。秋季的夜,一夜比一夜凉,炎热的太阳和透凉的空气在一起,阳光下觉得热,阴凉下就会觉得凉。秋分后,昼夜温差较大,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寒感冒。

因此早晚外出都要添加衣服,尤其是老年、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更应注意。中医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脾胃虚寒人群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或使病情加重,所以患有胃病尤其是脾胃虚寒的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不吃寒凉食物,水果可以稍微加热一下再吃,以免刺激胃肠道,引起秋季腹泻。

秋季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时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快走、登山、太极、瑜伽、游泳等。古语有言:秋天头要凉,脚要暖,是指让头部尽量适应温度的变化。别太捂着,有大风的时候,可以戴帽子。另外让脚和脚踝睡前热水泡泡常处于温暖的状态,使脚部的经络畅通,预防寒气的进入诱发疾病。

秋风已凉,人的胃口也会比夏天的时候好很多,忍不住就吃了很多。殊不知吃得太多,满足了口腹,代谢不掉的就会堆积在身体中,越来越胖,越来越痰湿,便是如此。特别是秋天,吃得太撑,人的气血都会聚集到脾胃去帮助消化,脾胃外的气血就少了,一旦受寒,很容易就感冒了,而且是那种反复不愈的感冒。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有了温胆汤的记载,可谓是调畅气机、祛湿化痰的千年古方。是疏利肝胆、调和脾胃的方子,可以通降胃气,疏肝解郁,温阳行气,祛湿化痰,调畅全身气机。对于秋季肝胆经不畅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口苦胸闷、恶心呕吐、心烦不眠、有很好的效果。不仅改善上热下寒,还能化痰湿,提振阳气。

秋天的主气是燥。燥气太过,就容易伤到肺,多吃百合、梨子、银耳、燕窝等,用以润肺滋阴,把肺调养好了,肺的收降功能才会更好的发挥。如果你开始感觉头发干燥及发黄,皮肤也越来越干自觉口干想喝水,甚至嘴唇干裂,鼻子干,嗓子也不舒服,甚至有些干咳等这就是秋燥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古人说梨是「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滋润身体最适合的就是用熟梨。最好隔水蒸,或者煮汤内服。秋收冬藏,秋天的「收」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人跟着大自然过。你看大自然:天地开始变得肃静,秋季会渐渐向肃杀转变。秋收了果实,树木也掸落了所有的树叶,一点点收了「生机」。这时候,运动不宜大汗淋漓,身体里的阳气正在往里面走,动能升阳,大汗淋漓,会带动太多的阳气在体表。身体里的潜藏的就少了,就易耗损阳气则杂病丛生。

俗语曾说:「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高山上是极阳重合的地方,秋天登高可以补到聚敛阳气,振奋精神。同时,高山之上,空气清新,那种秋天的清气,会把心肝有的虚火降下去,特别有容易上火的人,会感觉到那种清润之感,特别舒服。如果你的膝盖不是很好,记得用上登山杖,左右一支,非常节省膝盖的力气。平时要培养乐观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平时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有时间可以出去秋游、旅行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心旷神怡,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转移低落情绪,这就是最好的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