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時節防燥概述
(2023-08-28 21:48:26)
标签:
健康杂谈 |
每年的节气都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伏”之“末伏”,意味着炎热酷暑的天气已到尾声。“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暑热消退是缓慢的一个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就凉爽。处暑节气依然还是热,但气温已呈下降趋势。处暑节气后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之后又向北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形成秋老虎。
中医自古就有“燥令伤肺”之说。秋季,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为何秋季易伤肺呢?燥是秋季的主气,燥则干。根据中医的四季主气理论,秋燥之气最易侵犯肺部。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见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在临床上会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可表现为鼻塞、唇裂、口干、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症状。
假如肺的功能受到燥邪的抑制,身体可能出现肺堤供的氧气不足,会引起皮肤瘙痒、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肺主一身之气,要防治秋燥症等各种病患,关键在于养肺。只有把肺养好了,全身跟肺相关的其他功能才会跟着好起来。此外,立秋节气是阴阳消长的交替节气,寒热交织,脾湿与肺燥同存。所以,立秋养生,我们也要注意脾、肺同养。
肺主秋季,肺又为“娇脏”,喜润恶燥,最易被秋燥所伤。所以,保护好我们的肺尤为重要。
1经常按十二经络的”手太阴肺经”有助于宣肺、润肺,减轻秋燥带来的疾病。沿手臂内侧肺经循行路线按揉或推拿,也可通过敲打、刮痧等方法来疏通肺经,每天1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刚经历夏天的暑热,我们身体里的气多少有些损耗,常有无力感,这种“气虚无力”的状态,我们称为“秋乏”。此时,可以用黄耆补气。黄芪,偏温性,有时过量会让人上火,但在三伏天和立秋后的长夏,多数人都可以用,这是放心用黄芪的最好时候。
3立秋之后,应 “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晚上10点入睡,早晨6点起床为宜“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
4立秋至处暑期间,由于暑热未尽,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因此穿衣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肌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就是这个意思。
5中医认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健脾生津也能间接养肺润燥。患者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吃些山药、藕等清热润肺的食物。其中,山药性甘、平,生则性凉,熟则为温。山药对于脾肺气虚、瘦弱咳嗽、烦热消渴、食少倦怠具有补中益肺,固肾止泻等功效亦可充五脏为治虚痨之要药。
总之,在饮食上,忌辛辣油腻之品,多吃蔬蔡水果,并要少抽烟酗酒及助热生火伤肺。平时以缓慢的运动有助养肺,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能保持和增强肺泡弹性,使通气量增加,进而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以缓解缺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