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的浅谈
(2019-01-16 11:19:21)
标签:
健康杂谈 |
厌食症是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不正确的认识,担心发胖,最主要症状是对食物不感兴趣,吃东西没有胃口。其临床表现为自愿禁食、引吐、或服用泻药等药物、通过体育锻炼等方法达到减轻体重,甚至在明显消瘦的情况下还认为自己太胖,导致食欲减退或消失。
厌食症的患者对自己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也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大约90%为女性,常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厌食症患者多有治疗上的困难,所以约有15%的人會早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
厌食症也与家庭环境有关,例如:父行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患者多有饥饿的感觉,但却强迫自己不进食。或暴食后又自己诱吐、服减肥药、泻药等,或大量运动及活动,从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低食症血钾、低血钠等和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碱中毒。
厌食症属中医“厌食”范畴。中医认为: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指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由于患者脾胃功能减退,加之饮食不节损伤中阳,脾胃虚寒,或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腐熟无力,精微难以为脾胃所用,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胃不受纳,脾胃不和而发病。
治疗原则:对厌食症患者良好的治疗需要许多专业人员之间密切合作,包括营养科、临床科、精神科、心理科医师等,更需要与患者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针对患者对体形和体重的过度评价、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一般的心理社会功能进行治疗,目的是恢复正常的体重。特别是饮食的摄入应从小量开始,随着生理功能的适应和恢复,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初始阶段给予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根据不同的病情也可选用流质、半流质或软食等。保证足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促使机体功能恢复,体重逐渐增加,恢复其正常的体重水平。
各类专家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对厌食症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营养咨询和心理教育,使患者了解其疾病的性质,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其主动、积极参与治疗;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自立感,使其在治疗计划中负起个人责任,矫正患者饮食行为,最终战胜疾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