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病因病機,主要由於體內臟腑功能失常,生理上的缺陷,外在因素如年齡、環境、氣候、懷孕、飲食習慣、消化道疾病情況等,產生的病理變化。它的病因病機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
分類如下:
1臟腑功能失常:《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醉飲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沖突為痔者。」說明五臟六腑功能改變、全身機能下降,都是發生痔疾的因素。
2飲食不節:《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飲食不節,過多,食用肥膩炙肉,易生濕熱內蘊;過食烈酒及辣椒、蔥、薑、蒜、等熱性調料,可刺激肛門直腸黏膜,使之充血灼痛,因此認為痔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關係。
3便秘因素:竇漢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陰陽不合,關格壅塞,風熱下沖,乃生五痔。」便秘是發生痔瘡的病因之一,因長期便秘,糞便蓄積直腸,可使周圍血行受阻,瘀積成痔。
4久瀉久痢:《備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因脾氣虧耗,影響肺氣,導致大腸之氣不足,最後氣血流注,濕濁聚於肛門。
5情志失調:薛氏醫案》曰:「喜則傷心,怒則傷肝,喜怒無常,氣血侵入大腸致穀道無出路,結積成塊,生血生乳,各有形相。」婦人產後用力太過而生痔或,者月事傷風,餘血在心經,血流於大腸,則生痔。
6久坐久行,負力遠行:如《外科正宗》載:「夫痔者,乃素積濕熱,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因七情而過傷生冷。久坐久站使氣血不和,負重遠行耗氣而虛,導致氣血邪毒瘀積於肛門。
臨床症狀:
1便血:便血是痔瘡主要的症狀,血色鮮紅,量或多或少,便後血常能自止。
2肛門腫物脫出和突起:肛門腫物脫出是內痔常見症狀,而突起是外痔典型表現。嚴重者於下蹲、行走、咳嗽時痔核即可脫出,縮回困難,甚者長期不能復位。
3肛門有灼熱、疼痛感、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局部瘙癢,肛門墜脹的感覺
內治法
中醫治療痔瘡,臨床上有因風、濕、燥、熱而病者;有氣血兩虧,脾、肺、腎虛而病者;有虛實夾雜者。所以在治療上就應隨證施治,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治療上用涼血地黃湯、防風秦艽湯、止痛如神湯等,主以涼血清熱,除濕化瘀。這些治法在臨床中,療效確切。
外治法
(1)薰洗療法:
常用方藥:苦參湯、五倍子湯、硝礬洗劑、枳殼湯等。
方法:先薰後洗,待藥液溫度適中後,再坐浴浸泡患處,每日1~3次,每次15~20分鐘。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勝濕,化瘀消腫,活血止痛,收斂止癢等。
(2)敷藥療法:
常用藥物:生肌五紅膏、白金散、五倍子散、雲南白藥、生肌散等。
可將藥粉用水或生麻油調成膏後塗於患處,或直接撒布患處。每日1~2次。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瘀止血,祛腐生肌
針灸治療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位記載。而晉代的《針灸甲乙經》云:「痔痛,攢竹主之;痔,會陰主之。」
長強為較近腧穴,可作用於肛部,可活絡散瘀、消腫止痛。承山屬足太陽膀胱經之腧穴,其經別自腨至膕,別入於肛,為治療肛門疾患之經驗效穴。大腸俞為大腸之背俞穴可作用於大腸及肛部,可清腸熱、通便秘。痔瘡穴為治療痔瘡之經驗效穴。
注意事項:
痔瘡的發病與飲食密切相關,因此注意飲食調理,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對防治痔瘡有重要的作用,為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調理:平時要注意節制飲食,避免過食辛辣刺激之品,如辣椒、烈酒等;應多吃蔬菜、水果、多纖維類食物,如芹菜、菠菜、香蕉、紅薯等一些食療配方對防治痔疾亦有好處。
2精神調理:情志的變化與肛腸疾病關係密切,肝脾能使人體氣機條達,升降正常,氣血流通。若憂思過度,損傷脾胃,或暴怒急躁則肝氣鬱結,導致氣血瘀滯,筋脈交錯發為痔疾。保持心情愉快的是避免痔瘡的重要因素。
3推拿按摩:用食、中指墊衛生紙按摩痔核,順時鐘及逆時鐘各按摩2分鐘,每日晨起或睡前各按摩一次,在坐浴薰洗時同時進行,效果更好。
4養成良好習慣,常作提肛運動: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應變換體位,使局部血液循環通暢,減輕或防止痔病。
5使用免痔馬桶:可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減輕疼痛及緩和病症有相當的功效。
http://s15/mw690/b9478207td12b6b7643d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