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在“中国书法超市”开了一家网店,先叫“竹韵斋”,再叫“十万莲花堂”,三叫”镂月裁云轩,“最后叫成“马教授的店”了,一变二变三变,有些故事,原来说过,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
世事有“捷径”?有,确实有,尤其在中国。但我觉得,最让人气馁的“捷径”,随着治理的大力度,正在被逐渐阻断。太大成本会吓住那些善走捷径的人,除非胆子大得包了天,再有侥幸心理,谁还敢走?
闲来写写画画买买卖卖,历来不入传统法眼,以为这是不务正业或小技,不说别人,即便是我,一直也这么认为。无奈正业难走,活着用钱,骨子里再有些风花雪月情愫,防着挡着,最后还是走了收藏的路。
不少人以为收藏是玩儿,正业不下苦功不行,玩儿的事也就是玩儿,和贩卖青菜折腾布匹没什么两样,其实大错。我咂磨多次,正业下苦功,断无捷径;玩儿更得下苦功,玩儿的苦功,比正业下得更多更苦。
譬如“中国书法超市”时代,近千家专卖店,最有吸引力的:抱璞轩、知寒堂、龙吟斋、三惜草堂,还有我的竹韵斋,以及稍晚几年的一境画廊和凤凰画馆,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下苦功办出了特色。
抱璞轩的“老抱说书”,知寒堂的古旧大件,龙吟斋的图片制作,三惜草堂的豪阔手笔,竹韵斋的“想哪儿说哪儿”,一境画廊和凤凰画馆的“著录+海量”,都是用心血熬就的“品牌”,市场和藏家信服。
老朱家前数二十代,也几乎没有和买卖打交道的人。不敢太数,太数会数出一些皇帝和巨官来。因为我喜欢书画,无意中涉足买,无意中参与卖,虽说是小打小闹,也成商贾,赚起艺术品的钱来。有意思。
昨天微拍又卖出几件东西。价格不高,却已经高出平时。高出的“道理”,是精心推介卖点,把我之所以收藏她们的“激动点”,与花钱买她们的朋友共享,我感动了,朋友也得感动。这功夫原来下得太差。
还有,半夜和女儿微信谈“传承”,有意把我这套“本事”交给她。我觉得女孩儿闲暇之时赏赏书画,再挣点小钱贴补家用,是再好不过的休闲与“事业”,没必要进体制内苦熬。但得学习,研究,下苦功!
2020-07-02
22:53:06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