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大学时就有“瓶颈”这词儿,老师讲课会讲,学生写文会用,不说“瓶颈”似乎就“不学术”或“学术性不够”。
不说其他牵强原因,我觉得书画市场遇到瓶颈了。这瓶颈是什么?怎么造成的?和几位朋友小酌,彼此都说些,有道理。
我玩书画的朋友有三种,一种做画廊;一种跑拍卖;一种就是书画家。或者还有一种,三项兼顾,都涉足。我不跑拍卖。
艺术品市场遇到事儿了,这恐怕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这正折磨大家的“事儿”,就是我想说的破坏书画市场的“瓶颈”。
或者换一种不太刺激的角度,不直说“瓶颈”,而用“寻找一些新的模式”,来表述大家为走出困境所付出的各种努力。
艺术品市场的困境表现在哪里?一是表面繁荣,拍卖破纪录;二是润格虚高,成交很艰难;三是坐等观望,改观无办法。
打破困局的希望在哪里?或说朝什么方向使劲儿才有可能打破困局?最关键最总括一条,还是得朝市场体制机制下手。
新的有朝气有活力的市场机制怎么建立,由谁建立?寄望于官方,在某机构内增设一个小机构?这不合精简机构的大势。
有朝气有活力的市场机制,目标锁定就是要建构起一些新的模式。这新的模式得力避虚假繁荣、虚假润格,得有正事儿!
据说外国的经纪人制度不错,我们做起来却难。难在哪里?麻杆打狼-两头怕:作者动辄自己销售,藏家得便直达作者!
经纪人或画廊应该是个中介机构,联系作者和藏家,以合适的价格从作者手里买作品,再以合适的价格向藏家卖出作品。
两头怕的事不对,但也情有可原。作者自己能挣到钱了干嘛还顾及经纪人和画廊?隔一层哪有直接干快活?他就这么想!
新的模式必须扔掉“麻杆”:留足后手,别太依赖某某名家;培植新人,作品之外还得关注人品;建立自己的过硬品牌!
2019-10-10
22:55:12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