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郑板桥在潍县作官时寄给弟弟信中的一句话。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中国文化不同于欧美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譬如文言文、中国画、书法,甚至包括汉字,都以简约、蕴藉、包容量大、意味深长等特点远胜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字和文化。文化自信还用大声提倡?
既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民族文化一大特点,就应该狠劲儿保持、巩固、发扬,至少别让繁琐、工细、纤毫毕现占上风。譬如书画艺术各类大展,求大,求细,求像,各种舍本逐末,倒把中国艺术的根本特点给弱化了!
把西方绘画观念、训练方法引来中国,一直被人诟病,可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抓住不放?是没人管,还是没引起足够重视?闲来去文化市场转,见几处绘画补习班,仍然从素描起步,各种石膏像摆一屋子,孩子们玩的是碳条儿而非毛笔!
这几年买不少书画,原以为55周岁就能退休了,想给退休准备点玩意儿。没特意去买哪路作品,等买的逐渐多起来,发现一个特点,几乎全是“中国流”,也就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路数,譬如朱新建、刘二刚、老五、老瓜等!
我有个建议想提给国家教委,专门写了信,想寄又不知寄给谁,还怕被当成“信访件”再转给地方,干脆隔空发力,写成博客文字,看的人多了,兴许就能传到国家教委那里去,碰巧又让一位“不愿不作为”的官员听到,岂不很好?
我的建议,第一,赶紧编制艺术类统一教科书,别让孩子们玩炭条了,中国书画得玩毛笔!第二,赶紧理一理艺术观念,不能让各路神仙各说各的理各唱各的戏了!第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关键在一“胜”字,怎么胜?得赶紧理出头绪!
看老五《美人儿》,寥寥几笔,那撩人的美就活化而出。感叹,想到以上的话。
2018-01-09 23:35:27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