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改来了。费不少劲改完,喘口气时,发现成果之一:我得走着上班了。
没车咋办?两条路,第一,买车;第二,不买。实践证明,我的判断很准,确实有不少人买了,也确实有不少人没买。
车改去了绝大多数公车,说明绝大多数活儿不一定非坐公车才能做,至少车改高层设计者这么琢磨。掐指一算,我的活儿不坐公车一样能做好,所以没车也无所谓。
我不买车,其一,不会开车,驾照放了二十年,骡子的耳朵---摆设;其二,毫无兴趣,没有一点开车欲望;其三,家里已有一部车,再买不利华北大地空气质量!
没车咋办?撂下三十年的绝活儿,“11路”开步走,提前俩月拾起来了;原来偶尔骑车兜风,现在当了上班坐骑,很拽!少出门,可视电话安排活儿,省钱又省力!
说这话不全是戏谑,我在纪念一个时代。实物配给制是计划经济最著名的标志,到车改完成,也就基本寿终正寝了。实在话,计划经济并不那么坏,市场经济也没那么好!
车改一定节约开支?那得细算账才明就里。但有一点确实值得研究,那就是领导者的权威怎么体现,古代有各种体例的“轿子”,原来有风驰电掣的轿车,以后怎么办?
权威不能扫地。权威是火车头,是发动机,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权威推动、拉动、促动。包括车改在内一系列改革到位后,权威怎么竖,实在应该研究。
我在第一线落实车改,车辆处理不是大事,人员安排万众瞩目。还有车补,以及随后就要推开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车改,人咋安置,相关部门怕得专门攻关才行。
我没车了。送走跟我近十七年的师傅,我悄悄推出自行车,细细擦拭,不放过一丝污垢。上班早走半小时,下班晚回半小时,走路,骑车,谁说没时间有氧运动了?
2016-05-29 23:46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