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哪儿说哪儿---艺术最忌俗甜

(2016-02-18 10:07:41)
分类: 呆人呆话

想哪儿说哪儿---艺术最忌俗甜
  艺术创作和鉴赏,最大的忌讳,一是俗;二是甜。俗了,甜了,基本也就完了。我这么看。

  有个老哥做企业,业余练两笔字,肯定也会买些字画用。有一次他见面对我说,看你微信了,你喜欢小孩体对吧?字和画,歪七扭八,都象小孩子写的画的!乍听这话,我一愣,随即一笑说,我的心老长不大,就喜欢孩子这一路,哈哈。

  这老哥的话不是笑话,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不在少数,既有读者,也有藏家,绝大多数艺术家怕也如此。对艺术的态度,不好统一,不能统一,也统一不了,所以各路神仙都有各自饭碗,且都吃的不错。但要有建树,还得突破世俗,不能迎合。

  很多年前去北京,鬼使神差喜欢上一位书家,只要进京,办完公事一定去坐坐,看看他写字,听听他说话,偶尔还求一两幅字,喜欢得不得了。后来认识华人德、丛文俊、吴振立、孙伯翔等等先生,再看那些字,再想那些话,突然有了疑惑。这就是进步。

  我喜欢王镛石开沃兴华于明诠刘彦湖何国门的字,喜欢朱新建刘二刚罗伏生何国门陈震生的画。为什么?也两点,第一,不俗;第二,不甜。俗和甜表现在哪里?不俗不甜又表现在哪里?拿批字画到集市,让赶集的百姓投票,得票多的俗甜,反之不俗不甜。

  这种实验性投票我没做过,也没必要实际去做。书画家及其作品的当下地位,与几十、上百年后的历史地位相比较,得出的结论一定是这样。我们没法看到未来,但却能够借鉴历史。据说徐渭、金农都是冻饿而死,都上赶着求他字买他画,怎么就能冻死饿死?

  面对媚俗和不朽,艺术家有两种选择,实际也确实是这两种状况。当然有些人是无意的,想不俗却俗了,想不朽却朽了。这也就是艺术的难点,不是任你何人都能端艺术这碗饭的。艺术有意或无意间的俗或不俗,市场和藏家是有意或无意的幕前或幕后推手。

  我喜欢书画,从没刻意要把藏品分出三六九等,看的多了,买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这种分类。一开始读不懂的那些作者及作品,读得多了,时间久了,慢慢觉得有嚼头,有味道,欲罢不能了。好东西耐嚼,一般如此。好东西寂寞,历来如此!

  常见朋友推介很写实的东西,不是说写实都不好,而是刻意画得象,取悦读者,迎合市场,那种甜甜的腻腻的东西,我觉得不够好。从作者进步历程看,人书俱老,老僧入定,大都在洗尽铅华之后,那些热闹、花哨,到了都被删减,留下最本真的东西。

  人的一生,从注意表现,到自然而然,近乎脱胎换骨。多少人大半辈子装模作样,只有在儿童和老年时段,才真正表现出人性的本真,是怎样就怎样,不捏着半边。独自一人,没有外界监督、窥视,才最真实,最本真。艺术也该是如此,不能“作 ”。

 

                      2016-02-18 23:17 于镂月裁云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