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哪儿说哪儿 --- 喜欢“意临”意味的“写生”

(2013-03-06 19:14:56)
标签:

杂谈

分类: 看图说话

先看图吧

想哪儿说哪儿 <wbr>--- <wbr>喜欢“意临”意味的“写生”

先看图吧

想哪儿说哪儿 <wbr>--- <wbr>喜欢“意临”意味的“写生”

 

  和往常一样,只要打开微机,先到“老五的自留地”遛一圈,看有没有可供采摘的“果子”。
  我发现,在咱工作的时候,“老五的自留地”常常会结出“果子”。趁咱无暇上网,也总有一些朋友偷偷来踅摸,美滋滋抢走心仪的“果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到画家田瑞那句:“工作再忙,也千万别耽误了玩”。真是大好心态!
  今天中午下班回家,先做上饭,等高压锅出动静的间隙,赶紧上网浏览,竟就看到老五《写生》:两幅趵突泉小景,静静挂在那里!擦眼再看,难得还没被“定出”。于是抛却其他事体,恶狠狠跟一句:“这两件我要了”!
  “写生”类作品,以前我收藏过不少。书法家作品,收过于明诠刘彦湖的;美术家作品,收过陈绶祥朱新建的。几次摆出来,和创作类作品对比着琢磨,心里似乎有些要说的话,却没归拢出说什么和怎么说。
  最近腰疼病老反复,春节前后一直到现在,就没怎么见轻过。朋友推荐“曲度腰枕治疗仪”,说疗效不错,还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每天中午饭后,稍一消食,我得亲自操作理疗。这静静仰卧的一小时,可以信马由缰想事儿,几篇文章就是“理疗”出来的。
  今天理疗着,满脑子想的,都是老五这画儿。去年秋天一个周日,我专门请爸妈去了趟济南,说是去看孩子,其实是想陪老人走走玩玩。玩济南,趵突泉是必去的。爸妈都八十了,却是第一次来趵突泉,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愿看,什么都好看,高兴得满脸是笑。我来趵突泉多次,除了那三朵水花,其他几乎没啥印象。这次来,因要不时找话儿哄老人,所以自己也看得仔细,还就游出了兴趣和好感!老五的趵突泉《写生》,让我想起了陪爸妈行走的幸福。
  “写生”是舶来品,清朝后期才从西方引进,包括“写生”这词。写生作为一种功夫,清朝以前的画家不这么叫,但这功课肯定也是要做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的“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写生”。当然“写生”的行头和做派与现在可能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写生”是重要的。判断画家功底深浅,不用看别的,拉出来“写”次“生”就够了。真正扎实的画家,尤其是“写生”被引进又被固化以后的画家,一定也会自觉写生处处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搞收藏,创作的东西固然好,写生的东西可能更有味道。或者说,写生的东西,因为有实物在画里,就多了一种难度,也多了一层辨识。
   于水先生讲,有一次他和怀一刘二刚杨春华等画家到苏州写生,场面甫一拉开,立马引来一批美女服务员观看。可不知什么时候,那边又来一鬼子画家,黄发碧眼的那种,刀子叉子小刷子一比划,很快就把美女们都吸引过去了。为什么?美女们讲了:人家画得跟照片似的,象!和西画“写生”比,中国画的“写生”,我觉得就是中国书法所谓“意临”,追求的不是“象”,而是“神”。搞收藏,要玩几件“写生”,最到位的选择,应该就是“意临”意味的“写生”作品。老五的趵突泉“写生”,正是我心目中“传神”的“写生”。

                        2013-3-6 19:13 于镂月裁云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