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这幅山水,说“孩儿体”,大概不会跑题。
初次接触吴振立书法时,感觉那字很“孩子气”。然而,那竟是名家字画,到装裱店,得多交一倍工钱,说是给名家装裱,得担惊受怕,多收的部分,是风险钱。此后,因常与明诠交往,就逐渐认识并迷恋起王镛沃兴华郭子绪,往前贤堆里找,又爱上了金农,以及谢无量。如果我的罗列不错,这几位,算得上“孩儿体”的名家巨匠或大师了。
后来,由书法而绘画,我又开始喜爱“新文人画”,尤其喜爱朱新建刘二刚等,画与字相互生发,相互诠释,乍一看毫不相干,细琢磨回味无穷的那种画风。据说陈绶祥先生是这一拨儿人的头儿,但他那作品,我的感觉,怕不入“新文人画”的流。如果我把朱新建刘二刚包括海上王孟奇等,说成美术界的“孩儿体”{,大概不会引起众怒吧。
出于对字对画的敏感,我经常注意“民间”的东西,如墙上的“吉日搬家”,“专业开锁”等,包括触目惊心大红大绿的各种广告画,我觉得这民间的壁报,因其随意,所以更觉痛快淋漓。专门的书画家苦苦追求的“雄强”,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了!一般讲,“孩儿体”是人们觉得很简单,很幼稚,象几岁孩子的涂鸦。也就是说,评价某某“孩儿体”,绝对不是夸奖你那活儿好。
于明诠最近出了一部书,叫《是与不是之间》,其中几篇文章写得很有趣。譬如,他那幅《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字,让爱好书法的少年儿童大为赞赏,并特意给他送来聘书,请他荣任“山东省少年书法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对此,明诠赶紧谦虚:还是孩子们写得好!他风趣地说,以后我的名片,只印一个职务:山东省少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朱新建曾经设计过一个很好玩的工程:到山区某村,选几十个孩子,最好是没拿过毛笔的孩子,让他们现场作画,越生疏越生涩越好,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他以为,这种画会很精彩,因为孩子们心里毫无框框,那一笔一画,都是从孩子们心里流淌出来的。每当想到他这设想,我就会把他的山水画拿出来,细心揣摩,看他那颗已经近60岁的孩儿心,是如何调皮,如何放飞的。
“孩儿体”的艺术是什么?是自然无饰,是天真烂漫,是从心里迸发的热情,是脱离了概念,冲决了框框的鲜活的艺术。于明诠笔下的拙朴,朱新建笔下的烂漫,王镛从古代老砖上提炼出的笔划和结体,都是人们不断提到或指责的“孩儿体”。如果所谓“孩儿体”,是朱新建,是于明诠,是王镛,是沃兴华们,那这种“孩儿体”,我喜欢!
2008-7-4 00:14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