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哪儿说哪儿---从“细微处”着眼

(2012-12-25 13:19:18)
标签:

杂谈

分类: 苦乐收藏
想哪儿说哪儿---从“细微处”着眼

   “子曰”发图,曾采取先局部后整体模式,感觉很新颖。乍一看,好像不过顺序颠倒,实则是欣赏方法问题。书法或绘画,但凡艺术层面的考虑,作者动笔前,都讲究胸有成竹,不管从哪里入手,也不管如何入手,其整体效果,是早有预期的。到了观赏欣赏时候,“子曰”发图的顺序,似乎应该就是判别作品高下优劣的窍门之一。

   读高中时,为求高分,老师想尽各种招数,刺激同学记忆。昨日与朋友聚,闲聊中也说到高考,说到高考语文试卷。朋友慨然说,上高中时,老师揪着耳朵强调的,现在再想,豁然开朗了,假如现在让我们考学,清华北大,也不是多么难奈的事!为什么?因为看这试题,其中的考点,也就是每个题目的“着力点”,一目了然了,出题者的“小聪明”,被我等“洞察”无遗了。也就是说,高分与低分,差别就在“细节”上,谁细处抠得细,谁高分,谁上北大清华!
想哪儿说哪儿---从“细微处”着眼

   又想到近日关于收藏的考虑。一位老朋友,这几年搞房地产发了家,大概钱多后不知怎么花钱了,开始关注收藏,先是买石头,大的小的买了不少;后来买玉器,镯子挂件手把件,又弄了不少;从去年开始,又搜罗书画作品,只要自己看着好,就往回买,一来二去,也存了一批作品。年前,这老兄请我吃饭,顺便看他各类收藏,尤其要我品评他的书画藏品。看他藏品,我又想到高中老师教导的话,越琢磨越有味道。注意过中国书协美协会员名录,入了这本子的,应该都不简单,但造诣地位,又实在有天壤之别,这“天壤之别”,不在“基本功”,而在“细微处”。那些名家巨匠,之所以卓然不群,实在就因了“一点”的突破,就这“一点”的“超拔”,他就成了名家大腕!

想哪儿说哪儿---从“细微处”着眼

   2011年,老齐和溢华开始做吴冠南,好友于明诠也以为吴冠南未来可期。最近卖了几件朱新建,过年余资,就买了几件吴冠南,有画,更多是书法,都是小品。读吴,感觉两点新颖。第一,他的山水花鸟人物,甚至书法,无论技法构图还是笔墨,都极其统一,分不开的。这感觉,以前读潘汶汛,读张天翼,读朱新建,似乎都有,只不过感觉没如此强烈!第二,他的墨,成了众多元素中的一种,不再是贯穿始终的宏线。墨的运用,变化出新到此境界,对中国绘画的传统,是推动,抑或背叛?何国门说,吴冠南的艺术,中国人没研究,外国人会研究的!假如哪天吴冠南“伟大”了“巨匠”了,被世人追捧艳羡的,也就这“点”突破。

   所以,收藏方向的选择,很重要的一点,要看作者手头心头那“极精微”的变化,这看似细小的“一点”,没大学问,没大造化,是万万不能的。
想哪儿说哪儿---从“细微处”着眼

 
                               2012-2-3 22:24 于镂月裁云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