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上网,看到的第一条信息,是吉林三惜草堂王宝林兄发来的短信:多有得罪,打开却是一个网址http://blog.sina.com.cn/3xct。宝林兄有心,把几年前的事记得这么清,还说了一些我想说的话。转载如下,以为纪念。
2012年11月5日13:58于镂月裁云轩
我的网友:从“竹韵斋”到“马教授”
我的收藏与网路结合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2003年创办了自己的“三惜草堂名家书画馆”网站,开始有了双向的网络交流。2005年末,首次登录书画论坛网站“中国书法超市”,开始与众多藏友的网上交流。华人德先生的“瓦当对屏”就是首次注册后购买的。也就是因为这件作品,我结识了原藏家、山东德州的青松兄。
青松兄做过党校老师,当过市领导秘书,如今是德州经开区的领导,主要负责招商工作。多年的宦海生涯,没有使他沾染过多的官场习气,而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之心。他曾与于明诠是同事,多年的挚友,也接待过众多去山东淘金的书画家,与华人德、丛文俊、吴振立等交情很深。他喜欢书画,有自己的欣赏标准,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如对朱新建的力挺,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青松兄买东西很随意,只要喜欢,不计较小钱儿。有些东西我见到了,稍微犹豫,就被他抢先下手拿走了。他买有些东西我很不理解,就如同我买有些东西许多人不理解一样,可最终被实践证明是对的。但他的这些行为,没有规律,别人只能赞叹而不能效仿。
青松兄最打动人的是他的系列随笔——“想哪儿说哪儿”,至今已写了786篇。这些文字,往往是他公务应酬微醉之余信笔写就的,艺术、事业、人生、理想、亲人、朋友、感悟、牢骚等等,信手拈来,不加修饰,有感而发,酒醒后也不加修改。让人读来亲切、思索、感悟、回味,那些关于投资、市场的,一度被我当作教科书,而那些关于父母、兄弟、女儿的,每每让我读着读着,禁不住眼睛湿润。那感觉,就像与最好的朋友一起喝着小酒,掏着心窝子话,那种畅快劲儿别提多美了。
我与青松兄交往,有两件事印象深刻。第一件是2009年9月,青松兄邀请超市一些影响力大的朋友做德州行,让老抱替他撒英雄帖,我也有幸被邀请。遗憾的是当时我正在筹备在吉林市博物馆建立三惜草堂名家书画馆并举行“丛文俊题跋书法展”,无法抽身远行,错过了与超市同道聚会的机会,也错过了近距离领略青松兄风采的机会。第二件是2010年3月,我在网上拍到了四件于明诠先生的戏曲人物画作品,操作拍卖的于的学生觉得成交价低了,无法向老师交代,想爽约。那天我去长春送孩子,在长春火车站等车时,给青松兄发短信说了这件事。他回信息:“我和于明诠说,信誉比作品重要。”后来事情很圆满,于明诠也没怪罪学生,几天后,我收到了于明诠从泉城寄来的作品和题款相赠的大著《是与不是之间》。我写了《于明诠和他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一文发到网上,后来被于先生收到他的一本书中,再后来于先生还给我题了斋号。
我读过青松兄的一些工作日志,看得出他的内心关于收藏和工作是矛盾的。我也看到他在超市改了名,“竹韵斋”变成了“马教授”,“隐身”与大家交往、交流。我知道“马教授”就是青松兄,因为官场上一些人对于我们爱好的非议我感同身受。但无奈之余,我们还在坚守。
华人德先生的“瓦当对屏”入藏三惜草堂已经七年了,我与青松兄还没见过面。有时在网上见到了,也懒得打招呼,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相互关注,因为我们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朋友。
2012年11月5日0时50分于三惜草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