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荆问楚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恋之风景 |

年少时意气风发,信奉的是“永远朝着太阳走,把影子留在背后”,当时光渐老,豪言渐变平和,人生的况味已然后知后觉,虽然永恒的异乡人还在不停地召唤我,去追赶那无家的潮水,但曾几何时,已不似当年心无旁骛一往无前了,走着走着,便开始迟疑,走着走着,便开始回望来时的路,开始思索自我的本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还得回到此山中,最后发现,离开的意义原来是为了回到当初出发的原点。
于是开始寻觅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那个神秘而古老的血脉之流,我迫切想到达那个源头,有各种的讯息如风,鼓动着我飞翔,在柳三变那千年不舍“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象里,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历史里,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中原文化的学习里,在司马迁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断言里,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骄傲里,我澎湃的热血感受到来自源头的力量,源头在哪里?
大年初三携父带子的荆州之行是我多年的夙愿之偿,挑在应该访亲拜年的时节,主要是天气原因,腊月底预计到正月末鲜有好天气,春节假期里,初三、初四预报有小雨转阴或多云,就抓住这个差强人意的天气,果断决定去荆州玩,父母倒是最想去张家界,下雨爬山实在不便,下雨在荆州量可撑伞而行,估计可以勉强完成旅程。
按往年惯例,初三得去舅舅家拜年,父亲很郑重地强调这个礼节,我们不去拜年,舅舅家的表兄弟们也不好来,他们初五六要广东上班,看着父亲为难的神情,我说跟舅舅讲我们迟点去拜年,他会理解支持的,至于表兄弟们,他们没时间今年不来拜年也无所谓,让留守在家的老人们相互串门也可以,父亲还是同意了。
我这样果断,不知道父亲知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几年前,我曾听父亲跟人聊天,感叹地说要到外面看看世界,要不然一辈子划不来。这句话重重地敲击了我,父亲十五岁就背负家庭的重担,封闭严苛的社会环境更不容他施展心中不甘平庸的抱负,如今虽年过七十,依然还抱着走四方的渴望,于是我暗下决心,要尽量帮助父亲实现他的这个愿望。
父亲说最想去的地方是张家界,但阴雨不定的天气不好爬山,我便选择了荆州,家人们都有些诧异,要去荆州?第一反应都是这。
荆州对于常德人来说是常常听到的地名,紧邻常德,虽然如此,因它地属湖北,交集不多,而且出省总归是显得有些遥远和陌生的。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随便在网上搜索决定的,而是久藏于我心中的夙愿。十年之前,我就发了一个去荆州的愿,我想寻找我之为我的文化根源,七年前,在武汉游览磨山,震撼于武汉展示楚文化那宏大的气魄,荆州会馆的菜系也以王者气象自豪,荆州对我的吸引更加浓烈了,可一直没机会成行,有时机会是需要自己创造的,现在,终于踏上这寻根之旅了!
天刚麻麻亮,我叫醒了两个尚在睡梦中的孩子,再去后面老屋叫父亲和母亲,两位老人精神矍铄,摸摸索索,吃的喝的准备了不少,已经整装待发了。
我打开车门,将东西放入后备箱,抬头看天,天气尚好,暗自欣喜,生怕说出来就不灵了。
七点出发,开过两公里的山村小路后上高速,直接导航到荆州古城墙售票点,风驰电掣似的行驶在二广高速上,这么平稳一路向前,母亲应不会晕车,父亲坐车是毫无倦怠之感的,他最喜欢看外面的形势,连绵起伏的山丘,冬日安静的田野不时在窗外掠过,间或闪现只闻其名的地名,城市的轮廓和发展形势,他会评点一番,桥梁是特别引起他关注的,一路经过的小桥之多不消说,大桥一个比一个大,顺次是澧水大桥,涔水大桥,最后竟是长江大桥,父亲一次一次地感叹,这工程大得很呐!以前做了多少磨人的核事,喇叭天天喊,领导天天吹如何如何厉害伟大,又没做出什么来!尽做些核宝事,把人力不当数!你看现在,到处都是大的工程,默不作声就搞好了,都是机器做的,巧得很!父亲忆苦思甜,也引发我们思考,那时候技术落后,思想也落后,或者说的思想太激进没有考虑当时民生吧。
在父亲一路的感叹声中,一个半小时就到达荆州,在导航的精准定位下,直达荆州古城墙,我说要不要先把旅馆定下来好停车,儿子说那我们怎么到古城墙呢?哈哈,我发现好多次,我一说出来他就会摆出问题,而他是早有答案的,他好像总是在思考下一步,我感到很欣慰。
人生地不熟,跟着感觉走,开车进入售票点旁边的道路(事后查了得知这是内环东路),看到前面一辆车刚好驶出车位,我便见缝插针地停了进去,顺气!
昨天想在携程网上买套票,也许便宜一些,但已售罄,一看携程和本来价格相差无几,到窗口买心里也很平衡。
儿子张罗着在窗口买票,拿过外公外婆的身份证,他们年满七十岁可以免费,我看见售票厅里站着头戴麦克风的工作人员,便打听荆州除了套票上的景点还有哪里值得玩,她热心地向我推荐了荆州博物馆,我问还有呢?她想了想说楚王古城,我又问还有呢,她看我急切的样子,游客这么有兴趣,她心里一定很乐,原来还有旅客对荆州这么感兴趣,她想了一下,说出来另外的旅游地,但我没听清,我答应说“谢谢”,心想多了也玩不了,还是先玩了再做打算吧。
看着旅游套票上的景点,从哪里看起呢,一抬眼就看见了张居正故居!那就先去拜望这位震动历史的重量级名相吧。
但先要解决一下早餐问题,环顾四周,附近并没有早餐店,只有路边几个卖烤饼的围了不少人,我说买来吃,两个孩子立即赞同,父亲和母亲连忙否决,好像怕黏上他们似的,给他们买东西总是这样,她们一辈子节约惯了,这种坚决推迟的样子让我有点心酸加心疼,我估计这烤饼干的老人家也不会喜欢,干粮也带了的,就不坚持给他们买了,给俩孩子买了这“锅块”,这是荆州特产吧,我是头一次见到,以前我只见过锅盔、锅贴的。
走进张居正故居,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这个对皇帝严格要求的千古宰相,在几百年之后,依然威严,气场无比强大,如果你有同感,你还能不信人有灵魂吗?!
中间的展厅里,展示的是张居正一生的事迹,挂着嘴麦的讲解员正在解说,我们便加入了听众的队伍翘首聆听,这些事迹都是我所熟知的,再次听来依然如雷贯耳,就让我再一次震撼,听了千遍也不厌倦,依然让人热血激荡,在宰相故居听到更让人激动,那就让我在这里再一次地津津乐道:
张居正本来叫张白圭,十二岁参加童试,开考前,荆州知府李士翱见小孩玲珑可爱,就考他对联,随口出“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张白圭对曰:“小顽童,一支笔,治国安邦。”对得工整,器量如此宏大,惊为神童!小小少年,张口就是治国安邦,佐国之才可期也,李士翱异常欣喜,为激励他上进,还特地为其改名为张居正,1537年,张居正参加乡试,落榜,你听说过因为太出色而落榜的吗?张居正即是,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受点挫折教育,阻挠不让张居正通过,希望他多加磨砺,日后以成大器,国之重器,落榜也成为一段佳话。
“凤毛从劲书,直上尽头竿”,张居正从小就有治国安邦之志,嘉靖26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十六世纪的明朝,经历正德、嘉靖、隆庆几位皇帝的折腾,到万历一朝,其国运衰退,内外交困,几近崩溃,张居正成为了那个力挽颓势的人,隆庆元年,张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任内阁次辅,隆庆六年,神宗登基,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辅佐年幼的神宗裁决国家大事,任内阁首辅十年,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改变了经济混乱,边关不宁,政治腐败的状况,出现了经济繁荣、边关无犯、政体肃然的万历中兴,力挽狂澜,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张居正的形象是非常鲜明的,以至我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他教导小皇帝恭敬而又严格的样子,他效忠国事,以铁腕雷厉风行地奉行改革,行事正如其名,秉公居正,在张居正故居,看到了他高大威严令人肃然起敬的塑像,风吹衣袂,吹不弯他挺直的脊背,荆棘挡道,改变不了他行进的方向,目光坚毅,昂然向前,千百年后,依然正气袭人。
拜别张居正,我们坐上了环绕古城墙的游览车。
寒风吹起,庆幸的是我们坐上了一辆有帘子的游览车,驾驶兼讲解员是一位皮肤微黑,个头中等,约莫三四十岁的男子,他从容淡定,一口有点标准的普通话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本以为是讲荆州话的,毕竟荆州是地级市,而且荆州话和常德话一样属于北方语系,游客也是听得懂的,就像咱常德人,是很少说普通话的,联想到之前在售票处接待咨询的工作人员也是头上戴着麦克风,一口普通话,这就显现了荆州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那么简单,它可曾是四百年的楚国故都,三国时是帝王将相竞相争夺之地,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荆州旅游是面向全国的,理当视野更广,要求更高,使用普通话也是情理之中了。
在外旅游常常看到不同的存在,而每一个存在都是合理的。
坐着游览车,沿着环绕古城墙的内环道路不紧不慢地开着,刚走一段,就被古城墙的气势震住了,原来荆州古城墙如此古老而气派!导游介绍,荆州古城墙四周合围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是竟有13.6公里,8.83米高,11.2米宽,古城墙上有九道门,六道老门、三道新门,给我的观感,比起西安古城墙也毫不逊色呀,事后脑补,荆州古城墙是我国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无论从规模、历史还是保存来说,在全国,不是第一,也位列前三甲的,一个地级市的古城墙如此简直让我大喜过望。
我曾经有幸在西安度过四年美妙的大学时光,暮色中的西安古城墙更是让我着迷,那沧桑之美让人思绪万千,遗憾的是我只走过一段,现在明明是奔荆州古城墙而来的,却意外得如不期而遇,可绕古城墙一周,更让我兴奋不已。
游览车“挞挞挞”不紧不慢地行进内环道路上,驾车兼讲解员拖着不紧不慢的调子地给我们介绍,语气和古城墙一样平静。
荆州古城墙有九道门,六道老门,即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每座老城门均设“双保险”,前后两道门,二门之间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鳖”,不仅有瓮城,还有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因此有“铁打荆州”之说。3座新门是建国以后为缓解城内交通而新开的,即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新开的城门都没有瓮城。
首先经过的是东门——迎宾门,迎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贵宾的必经之门,城楼就是“宾阳楼”,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
古城墙东北角、护城河的对岸是金凤广场,广场中央有金凤腾飞的标志,这是荆州古城的城标,凤凰性格高洁,“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凤凰是楚国人崇拜的图腾,很多地方都有凤凰屈原生在楚国出现不是偶然的,堂堂正正的张居正出现在这里也是情理之中的、清代大儒曾国藩何尝不是这种精神的引领呢?
刚想到屈原,前面就见到屈原雕像了!隔河望去,屈原石雕像就昂然挺立在明月公园,“他是楚国的忠臣,也是中国的爱国诗人”,导游边开车边用平缓的调子介绍着,仍然透着沉淀已久的骄傲和自豪,他高尚的政治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舍身取义、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他是咱们中华民族之魂,在他的故都,在他沿着长江及支流的行吟之地,人们都会隆重地纪念他,荆州如是,武汉如是,常德如是,长沙如是,岳阳如是……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化形成一个节日——纪念一个人,试问除了屈原的端午节,还能有谁?在荆州,我相信我重叠了屈原昔日奔忙的步履,同车的有河南口音、山东口音、湖北口音,很多追随者都踏上了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步伐……
北边的小北门,过去叫远安门,关羽张飞领兵出征就是从这道门出来的!我眼前出现关张大军的旌旗迎风招展,战马呼啸而去,呐喊震天……
接着是新北门,九四年为缓解城内交通压力而开,新北门斜对面有九老仙都宫,是一座千年道观,里面有“湘东苑”,表现的是南北朝的园林文化,梁元帝登基之前被封为湘东王,镇守江陵,因此史事而建,相传武则天在此住过。
大北门城楼是古城墙上唯一尚存的城楼古建筑,它古朴壮观,因为特有的古朴,电影《小花》、《路漫漫》、《战国钟声》等都在这里拍摄过外景。
接着导游介绍:荆州古城有三道城,外边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就是护城河,砖城就是古城墙了,土城是里面的内城。过去的护城河流入长江可以行船,现在不通长江了,连通着两条河,它西通太湖,东连长湖。土城得从三国刘备借荆州说起,当时派关羽张飞驻防,为了加强荆州的防御修了土城墙,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外面的砖城是围绕土城而建,是五代十国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下令修建的,后来每朝每代都有修建,现在的古城墙主要是明清两代建成,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砖城保存完好,土城保护也比较好,过去一部分士兵在上面站岗,一部分士兵在上面种了很多中草药,负了箭伤和矛伤自己用中草药敷,就地疗伤,直到现在,土城上还有很多中草药,有何首乌、三七、野菊花、野枸杞等等。导游说自己小时候还常常在上面采草药呢,这让我感慨,历史并未走远,历史就在身边,风化的古城墙屹立,砖上的文字历历可见,千年的草生生不息,中华血脉被古老的城墙守护着,代代流传,繁衍不息。
西门叫安澜门,明代称龙山门,时人常出此门登谒,现在那边有龙山风景区,拆迁之后建成仿古荆州,供游人玩赏。西门外环有船码头,以前是船只检查站,从长江过来的船只都要在此接受检查,拐过这道弯,古城墙南边往右三公里处就是长江了,以前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长江,现在高楼林立,遮挡了视线已经看不到长江了。
新南门附近,还有一处历史画面感非常强的地方,那就是卸甲山,据说关羽镇守荆州时,战罢归来,常常在此宽卸铠甲,犒赏将士,庆祝胜利,后人将此处称为“卸甲山”,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上修建了关羽祠,明代宰相之杰张居正的第三个儿子张懋修,曾在此读书考中状元。因此卸甲山有着地灵人杰的美誉,可惜原卸甲山上的关羽祠,毁于日寇侵华战火,现在的关羽祠是2013年复建开放的,建筑具有明清特色,荆州是关羽的成名之地,承载着关公忠孝节义的故事,这里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羽祠,是祭拜关老爷的首选之地。
再接着就到了南门,在这里可以参观关帝庙。下车进南门就看见了关帝庙,单层的飞檐建筑,有着古老的年代感,在现代城市建筑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独特,据说关帝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朝经过两次大的重修和扩建,但是在日军侵华期间庙宇毁失殆尽。眼前的关帝庙是1987年江陵县政府按照清乾隆县志载古关庙建筑布局图样,在原关庙遗址上复建的,还能看见让人感觉这么真实古老的关帝庙,我不禁欣喜而感慨,建筑会随着时间而风化,遇到天灾人祸会损毁,但是关公忠义的精神会永流传,关帝庙也会一建再建,不仅在荆州,关帝庙已经广布全国,并随着华人而遍布四海了,薪火相传,在华夏子孙的心里为关帝建起了一座高高的庙堂。
朝拜完关帝庙,我们在导游规定的半小时内赶到游览车里,风刮得有点狂,坐在敞篷车里,冷飕飕的,很是煎熬,同车的几个东北口音的还不见踪影,又等了二十分钟,我们实在很不耐烦了,关老爷作证,她们忒不讲信义了,导游也有些无奈,跑去给门口的工作人员交代好,我们坐车继续绕行古城墙。
导游把我们送到了小东门,远远地看见,护城河对面是关公义园,我们跨越护城河的桥,走进关公义园,规模宏大气派,挂了很多红灯笼,充满了新年喜庆的气氛,但游园内并没有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空旷的游园内我只有稀稀拉拉地几个游客,工作人员也只看见大门口一位,看来是新开放的,唯有关公雕像特别引人注目,迎风屹立在一艘巨大的古代战船船头,手按大刀,气宇非凡,游人远远地就能看到,那正气凛然之神态,让人顿生敬慕之情。
寒风飕飕,我们匆匆走过关公义园,不知道“关公纪念馆”是否有开放,我们没有深游,但上午一路走来,关公曾经守护的古城墙,后人纪念建立的关公祠,关公庙,再到这里,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关公义薄云天之正气,饱染关公忠义精神,壮气脉,舒经络,振精神,值得以后慢慢地回味。
再走回古城墙下,问了一下宾阳楼的位置,距离不远,也无须等游览车,步行一段就到了,因为在关羽祠上爬上过古城墙,在风中游览了一上午,有些意兴阑珊,肚子也饿了,因此无心恋景,准备找店吃中饭。
要横马路等来车过去的时候,一抬眼看见东门上写着“荆州”,仿似置身于三国时代,穿行而过的汽车倒是显得突兀,我拿出手机拍下“荆州”的照片,收藏关于荆州的记忆。
大年初三的街道,放眼望去,店门禁闭,找吃饭的店还真不容易,在张居正故居的斜对面,发现了一家两间门面的小饭店,心想好不好没得选择,有饭有菜吃饱就好,不过价格还算良心价,没有因为只此一家开业而抬高,给寒冷的外地游客浓浓的暖意,对荆州来说,也将得到福报,游客一餐饭,荆州一名片,关公之节义之名片。
风刮了一上午,雨终于刮下来了,就在我们坐上车去荆州博物馆的时候,我们都笑了。老天爷真好,等我们环古城墙游览好了,饭吃饱了,休息好了,他就下雨了,天公作美,今天的旅程很完美了。
带着心满意足的心情,我们轻松地走向了荆州博物馆,博物馆之于前面的古城墙一系列游览,有如饭后的甜点,是这次荆州之行的一个美妙点缀或者收尾吧。
但是,当我们走进荆州博物馆,全都被意外地震撼到了!想不到荆州博物馆是如此地高大上,它捧出了所有的家珍,件件都是极有历史份量感的文物,与我参观过的陕西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相比,也没感觉逊色啊,看展出的几种文化,更加嗔目结舌。
首先看到的是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模拟展出了原始人刀耕火种的生产场景和出土的石器。鸡公山遗址位于荆州市小北门外4公里处,在1992年被发掘,是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一处长期使用并保存完好的石器制作场,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文化层距今两万年左右,下文化层距今约五六万年前,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石核和石器废料。
大溪文化。荆州大溪文化遗存很多,荆州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大溪文化出土的石器、陶器和玉器。大溪文化,存续年代为前4400—前3300年,:主要遗址有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10多处。
屈家岭文化。展出了大量石器和陶器,三足器最为典型。屈家岭文化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的遗存。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其年代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展厅里展出了大量石器陶器,三足器为多。
石家河文化。展出了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石家河遗址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北郊,天门以前就隶属荆州地区,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屈家岭、石家河、罗家柏岭、杨家湾(贯平堰)、石板冲、三房湾、邓家湾、谭家岭、肖家屋脊、土城等多达五十余处大型遗址,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灰坑、墓葬,墓葬有土坑墓、竖穴墓、瓮棺葬,发现很多陶器玉器等随葬品,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进入是青铜时代,有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在石家河遗址群曾发现过两批201件玉器,不少被国家与湖北相关博物馆收藏,谭家岭发掘出了240多件玉器,造型别致,生动逼真,在印信台遗址,发现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阶段的大型祭祀场所,发现5个人工黄土台基、6组套缸遗迹等祭祀遗存。
除了上面的史前文化遗址,荆州还有大量的中华民族进入文字文明时代的文化遗址——荆州大遗址保护片区,是继西安、洛阳两个大遗址保护片区之外,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荆州能比肩世界闻名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七朝古都洛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连近在咫尺的我也不甚了解,震惊之余也很感惭愧。
荆州大遗址保护片区内包含楚纪南城遗址,郢城遗址,鸡公山遗址,阴湘城遗址,万城遗址,八岭山古墓群,纪山古墓群,雨台山古墓群,天星观古墓群遗址,熊家冢古墓群遗址,马山古墓群遗址,枝江青山楚墓群遗址,潜江龙湾遗址,荆州古城等,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大量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瓷器、丝织品等等,有四代越王剑,被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和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东周时期楚地的丝织和刺绣技术发展,制作规模日益扩大,品种多,花型秀丽多变而且色彩鲜艳,凤凰山168号西汉墓168号墓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和竹牍“告地书”、笔、墨、天平衡杆以及漆器、铜器、陶器、竹器、丝麻织物、木俑等五百余件珍贵文物,墓中这位西汉男子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早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该男尸在地下埋葬2000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见。
看到这里,你就不会为荆州博物馆高大上而感到惊讶了,这里文物年代之古、文物数量之丰、文物文物影响之巨是有强大的文化遗址支撑的,以前听说陕西的黄土随便一挖就是文物,看到地图上荆州文化遗址状如星罗棋布,古墓丛列数以百计,这得挖出了多少文物啊,荆州博物馆能展出这么多铜器、陶器、瓷器、漆木器、玉器、石器、丝织品、金银器、书画、简牍等等就不足为奇了,挖水库,开山林,通路搭桥,这都是在大建设中挖出来的呀。
想起儿时口口相传的两个神奇事件,让我对文物发掘更有一种亲近之感,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附近两座水库的建设中:一件是村子前面的犀牛山水库挖出了一具女尸,看得出是年轻女子,衣服光鲜,皮肤色泽跟生者一样,村里的一个流子竟然嬉笑着扯掉了她的衣服,能让流子起调戏的淫心,可见年轻貌美,衣服一扯成了碎片,女尸也慢慢变色了,女尸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因为没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先人;另一件是在沈道寺水库(大名群力水库)挖出了皇坟,小时候在水库边上,别人就说这是皇坟,当时挖出的砖用来修建村大队部,至今我家还有几块围着火坑,大概是想沾沾皇气吧。今年春节,父亲还给我们讲了皇坟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讲,比其他人嘴里的更加详细,因为父亲是亲历者,他和一个叫枝庭的师傅一起到里面去看过,两人有些害怕,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探究竟,他们俩麻起胆子,相互推让着让对方走前面,里面闹堂(常德语:空间的意思)大得很,墓被盗过。
荆州博物馆让我眼界大开,走出博物馆还不停地感慨,这个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物阜民丰、九州通衢的地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前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一直流传下来,楚国时为“地方五千里,代甲百万”的第一诸侯大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楚文化,在秦汉大一统时期,展现了雄浑的气概,融入大一统的楚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源头,同时也保留着自身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荆州博物馆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石器、漆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瓷器等文物应有尽有,我面对它们,仿佛看到了这块土地上各个时代的的人们怎样生活、生产、娱乐、祭祀、打仗的,这是一场无言的对话,但内心被博大精深的楚地文化、被伟大的民族雄魂激荡着,我的生命直溯往上,与源头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