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观点之一:好公司遇到短期错杀就是好的介入机会。
这话本身没有错,但是,作为理性的投资者,我们不能简单的、机械的理解。
投资的最终结果,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肯定不是单一的公司属性,也不只是估值的高低。还有其他因素,比如交易的策略、市场大环境下的综合评判。
我们可以这样举例:
条件铺设:大概率而言,即便A公司好于B股市,但是持有A公司的结果并一定优于持有B公司。
事实上,这类似于数学的最值题。当然,我们无需刻意追求最值,但是应该大概率能够判断最值。
假设A公司基于当下特定的估值水平下(假设16倍-17市盈率),若未来增速明显超过当下的15%以上,投资者在短期冲击点会获得大双击的可能。但反过来,一旦增速趋势向下,最终复合增长率仅维持10%左右,大概率会面临估值杀。这既是辩证思维、又是很现实的A股版。
反过来,同样的市场下,B公司的基本面虽不如A,但其估值已经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其未来预期的不利,那么即便真的不达预期,但因为估值已经严重低估,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了不良预期,所以不太会出现再杀估值的可能,如果投资者有足够的判断力,就可以通过使用融资的手段确保实现低风险高收益,虽然A公司股价上涨幅度高于B公司,但投资者最终的收益高度并不一定亚于持有A公司。
事实上,还有一个因素是,虽然持有A股市的收益率高于B公司,但由于A投资者对个股仓位的主动控制,一般情况下难以做到重仓A公司,那么,A投资者整个账户的最终总收益率,并不见得高于持有B公司的投资者。
这不正是数学题目吗?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那些机械的、刻板的、教课式的理论,不能成为投资者自身能力提高的障碍。
我曾经举例,持有20个个股的投资者其长期复利很难超过20%。
而集中持有低估值(充分的安全边际)、加上使用融资手段的,其复利有可能做得很高,甚至极高。
我可以自信的、主观的认为:
按当下估值平重仓加融资持有兴业,即便需要等上10年的时间,才能得到估值修复,我大概率能够获取接近30%左右的复利。
我很坚信,我这样的策略可以超过市场上大多数的投资者。
回到博文最前面部分所说,好公司遇上短期困境之类的是介入的好时机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充分评估整体市场下的个股之间错杀程度的高低差的整体判断。
如果好公司的估值被错杀了20%,而质地尚可的公司估值被错杀了50%,试想,你还一味的坚持介入好公司,可能并不一定是好的投资行为,也不是好的投资习惯。
A股与美股相比,A股常常不经意间出现更大的波动率,这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实现高收益率的保障。
盲目的参照华尔街大师的经典,是刻舟求剑。
我认为,对于胆大心细、能力达标的理性投资者而言,全身心的参与A股市场,实为大幸!!!
加载中,请稍候......